骨科病房裡的生命百態 | 水笑瑩

2025年03月30日22:10:22 健康 9934

骨科病房裡的生命百態 | 水笑瑩 - 天天要聞

骨科病房裡的生命百態 | 水笑瑩 - 天天要聞

去年十一月,媽媽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車禍,雖然很幸運地沒有傷到大腦,但腳踝和肋骨骨折,傷筋動骨,至少要三個月才能恢復。我從上海趕回去的時候,已經是車禍過後的第二天,媽媽暫時住在縣醫院的神經外科病房,因為醫生要觀察她腦部的淤血情況,經過評估才能轉入骨科病房治療骨折。

我媽的神志一直清醒,但車禍的撞擊還是讓她感到驚恐不安,尤其是,她覺得護工阿姨不能給她提供精神價值。阿姨甚至對她說,你現在舒服了,躺這裡就有人送錢給你花。護工說的「送錢」的人其實是保險公司,她在骨科和神外幹了許多年,對車禍治療和理賠流程十分清楚,聽醫生的診斷,大概就能判斷出能不能定傷殘、大約能賠多少。我媽覺得自己躺在床上渾身難受,她卻認為有人為我媽花錢是福氣。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立場不同感受不同。

護工阿姨在縣醫院工作多年,對每個科室和部門輕車熟路。如果不是她,我不知道,做檢查需要花五十塊錢額外請兩個阿姨來將我媽搬到核磁共振儀上。我媽插了尿管,在這過程中她一直緊緊攥著自己的尿袋,生怕它被擠爆,這不僅關乎尊嚴,更關乎往後的排尿需求。也是護工阿姨告訴我,財務科在醫院住院大樓後面的一幢老舊建築里,交通強制險賠付的一萬八,要去財務科領單子,再去門診收費處,才能划到病人賬戶里去……

這些護工阿姨實際上承擔了一部分導診的功能,她們之間也存在一種互相幫助的默契。因為按照慣例,護工需要二十四小時待在病人身邊,但沒有人能夠完全撇下私人生活守在病人身邊,於是比較常見的是,阿姨臨時有事,便邀另一個阿姨幫忙「照看照看」。碰到搬運病人這樣能「掙外快」的機會,阿姨們之間也會相互通知。

此外,護工阿姨還有一項業務——給病人介紹律師。車禍後的病人往往會根據傷情不同在神經外科或者骨科住院治療,這兩層也是相當「熱鬧」的樓層,住院幾天下來,我收到了好幾張名片,都是號稱能幫忙爭取「最大利益」的人所散發。其實他們之中很多人只是拉客戶的代理人,接下案件後再分派給律師,一般按照最後賠償款的8%到10%進行收費。我媽的護工也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她告訴我,這個「律師」比較靠譜,這裡好幾個案子都是她負責的。在我媽離開縣醫院轉去上級醫院後,阿姨還幾次打電話給我詢問情況,也追問我們有沒有找律師。

神外病房的病人大多是因車禍入院,伴隨不同程度的顱腦損傷和骨折,因此需要靜卧,一切由護工或家人代勞。同是車禍,但每個人的情況皆不相同。比如被電動三輪車撞比較麻煩,因為三輪車基本上沒有保險,雙方難免因為責任劃分問題陷入「持久戰」。隔壁床的叔叔就在車禍後三個多月,還沒收到最終的事故責任認定書,這意味著治療的費用暫時全部由自己承擔。病房內病人的傷情也不盡相同,但多數成員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帶著頸圍等護具,行動被固定在護具中、輪椅里和病床上。

病房裡的時間流動得很慢,好比輪椅的輪子,慢悠悠碾過走道,從一頭晃到另一頭。晃著晃著,太陽就從窗口沉了下去,一天也就結束了。

外面的時間卻是在車輪里呼嘯著前行的。我來到病房的當天下午,就有一個外賣員因為車禍被送到神經外科搶救,送他來的是他的同事們,都穿著黃色的外賣服,戴著頭盔。我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躺在床上,頭上包著厚厚的紗布。

神外的搶救室就在我媽病房的對面,為了方便醫生和患者進出,搶救室大門一直敞開。醫生在給外賣員插管時,他的胳膊抽動了幾下,當時我不會想到,他的生命正在一點點消失,抽動只是神經反應。直到晚上八點左右,陸續來了好幾撥親戚,因為同在家鄉,親朋好友來得很迅速,且人數眾多,粗略數一數,一個小時左右來了不下三十人,連隔壁的鄰居也來趕見最後一面。醫生對鄰居說,送過來的時候就已經回天乏術了,等事情定了,你們記得通知家屬來拿醫療記錄。這在醫院應該是常有的事,因此值班護士們相當淡定,在護士站里干著活,絲毫沒有被哭聲影響。幾個護工在病房門口站著觀望,不時討論下「到底有沒有戴頭盔」之類的話題,有經驗的護工說,戴頭盔也不能保證絕對安全,病房裡待久了,就知道送過來的車禍傷者中,外賣員往往是情況最嚴重的。

哭聲一陣一陣,等到殯儀館的車將逝者帶走,電梯門關上的瞬間,病房又恢復了安靜。醫院裡,生與死往往就是這樣被一扇門、一張床單簡單地隔開了,顯得很隨意。而後的葬禮、骨灰盒、墓碑等則一點點將死亡的事實落到實處,生死之間被徹底隔開,死亡的嚴肅和殘酷才顯現出來。

骨科病房裡的生命百態 | 水笑瑩 - 天天要聞

因為頸椎有滑脫,後續有一定風險,且頸椎手術比較複雜,本地醫院不能做,所以我們在醫生的建議下轉到上一級醫院手術。醫院在長江之濱,上世紀初由傳教士建立,原初的醫院在一座濱江山坡之上,如今醫院的主體部分早已搬至山下,山上僅剩下後勤部門和行政科室。如果不是需要拿醫療檔案,我不會上山。山並不高,也不陡,它更接近丘陵。我們這大多是平原,山不多,有也是丘陵,缺少真正的山城那種立體發展的可能。我們這兒的人是生活在平原和江畔的人,只有養雞養羊和過去發洪水的時候才會考慮當山民。

江邊的冬天沒有想像中蕭瑟,道旁樹木大多綠葉尚存,與山下的建築不同的是,山上的建築呈現出混雜的面貌。有些看起來至少是上世紀70年代所建的筒子樓,靠路邊的陽台被打通,貼著「住宿」或者「理髮」的標識,做的多半是住院的患者或家屬的生意,因此也沒有什麼裝修或者需要講究的地方。

有些則是民國老醫院重修後的建築,大約只能看出建築原來的狀態,一磚一瓦卻早已不是當年的了。還有一些廢棄的鍋爐房,不知建於哪個年代。山上的建築是年輪,一層層疊出這裡的歷史。到了山的最高點,便能俯瞰到長江,長江幾千幾萬年來都是這樣流過,江上的撈沙船,同十年前我來這裡時所見的沒有明顯的區別。

骨科病房裡的生命百態 | 水笑瑩 - 天天要聞

從這裡,能看到不遠處的長江大橋。橋建起來之前的許多年裡,我的長輩們年輕的時候去外面,只能搭輪渡。我的一個太太(曾祖母)就是這樣搭輪渡去上海給人家當帶奶媽媽(奶媽),在那裡和一個同鄉生了個兒子,回家途中,男人在輪渡上吃雞蛋噎死了。太太因為做了這件「醜事」,無法回娘家,也不受原本的丈夫家待見,後來為了活下去,應該受了很多苦。我小的時候去奶奶家,她也總在,和男太太(她第一任丈夫)住在不同的房間,兩人不說話,隔了幾十年,恩怨都沒解開。我那時覺得她是個好凶的老太太,不愛笑,總是板著臉,於是促狹地用玩具寶劍刺她。我媽媽和她的同輩人年輕時去外面當保姆,也是搭輪渡出去的,好幾年也不回來。後來長江大橋建了起來,出去的人就更多了。

在這家醫院,我媽完成了踝部骨折手術和頸椎複位手術,一個多月後,能夠藉助輪椅行動,兩個月後能站立行走一段時間。

她對我說,在醫院的每一天都很煎熬,尤其是需要戴三個月的頸圍,她總是想在睡覺時不戴,或者不按醫生要求翻身。她天性愛自由,出車禍前給人家做護工,有時同時在兩層樓照顧兩個病人,是被別人需要的人,不承想如今被禁錮在輪椅上。她做護工時覺得病人有點麻煩,一刻不能離,做病人時又覺得護工偷懶,總是去串病房聊天。她尤其不喜歡戴頸圍,我以為她是故意不想遵從醫囑,後來在病房遇到兩個同樣戴頸圍的叔叔,見到我媽就上來問,你是做的頸椎手術嗎?——頸圍像是一個標識,能夠迅速幫同病相憐的人找到同類。他們都稱,戴這個實在太痛苦了,但是又沒有別的辦法,頸椎病本身也很痛苦。一個叔叔說,他的手無時無刻不在發麻,針刺一般,什麼事情都無法做。這種細小的折磨並不會因為手術而徹底根除,只能緩解,他頗為無奈,似乎找到同類本身也是緩解病痛的一種方法,因為其他人很難感受到那種漫長的折磨。

我媽也有頸椎病。我小的時候科技沒有這麼發達,治療頸椎病的常見手段是物理按摩和「吊脖子」,按摩好理解,所謂「吊脖子」,就是牽引術,一根繩子穿過橫樑,一端綁上磚頭,另一端做一個托兒托住頸椎病人的下巴,隨著磚頭的加碼,病人的脖子被一點點抬起。有沒有用不知道,但我媽當時將繩子穿在自家大門上的橫樑上,在門口吊脖子,惹來人群圍觀,現在想來也是相當朋克。治療了一段時間後,似乎沒怎麼好轉,但畢竟也沒有變差,於是一直沒再管它。

骨科病房依然很「熱鬧」,塞名片的人比縣醫院更多,有時一下午就能收到三四張,見我們沒有要請他們辯護的意思,才漸漸變少。骨科病房的老人多,多半是不小心摔倒造成的骨折。變老就是行動一點點受限。一個奶奶說她摔倒是因為站在板凳上夠東西,對年輕人來說很簡單的動作,導致她摔下來,腰椎壓縮性骨折,打了骨水泥。她對醫生說,以後再也不這樣了。隔壁床的奶奶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做完手術後沒有喊疼,我媽便覺得手術也沒那麼讓人害怕,但是當她自己做完腳踝手術後,第二天還是覺得疼得要命。失去對疼痛的感知能力,或許也意味著人在變老。

手術後不久,我媽就出院了。因為行動受限,她需要重新學習如何藉助輪椅和拐杖前進,如何適應頸圍的存在。她覺得這是在提前體驗二十年後的老年生活,因為沒有人能夠抗拒衰老的進程。以前她會定期把額前的白髮染黑,骨折後也顧不上了。複診的時候,媽媽特意戴上帽子,但其實連我也沒留意到白髮的存在,或者說,我認為白髮是不用驚訝的,但她還是相當在意。

我媽不是一個細心的人,也不是一個注重外表的人,一件外套能穿好些年,然而在白髮這件事上還是很較真。她捨得花時間花錢去染髮,想來也是因為不想就這麼承認衰老。但骨折後,她多了幾分「豁達」的心態。她跟我說,白髮就白髮吧。也許要緊的是,她還能有重新學走路的機會。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楊柳飛絮來襲 眼科專家教你預防過敏性結膜炎 - 天天要聞

楊柳飛絮來襲 眼科專家教你預防過敏性結膜炎

隨著氣溫回升,北方多地進入楊柳飛絮高發期,北京、山東等地相繼發布飛絮預警。近期,過敏性結膜炎也進入高發期,多地醫院急診科接診患者數量顯著增加。醫務人員呼籲公眾,重視過敏性結膜炎的預防與科學治療,切勿....
壽命或被悄悄「偷走」!有這些生活習慣的人可能與長壽無緣? - 天天要聞

壽命或被悄悄「偷走」!有這些生活習慣的人可能與長壽無緣?

每個人都渴望健康長壽,但有些生活習慣卻可能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壽命。有些不良習慣,甚至可能讓我們的壽命悄悄縮短。長期單身,孤獨感悄悄奪走壽命單身可能會讓人覺得自由,但也可能會讓你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研究發現,長期單身的人,尤其是沒有深厚社交關係
啊?難道甲亢哥不是來跟大張偉談關稅的嗎? - 天天要聞

啊?難道甲亢哥不是來跟大張偉談關稅的嗎?

之前的一周沒有任何重要的新聞,最重要的就是甲亢哥訪華。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做了報道,你看這海報都做滿了九宮格。甲亢哥是誰?在微博上搜了搜。是個河南藝人。上面那段切掉,重說。這個人的主陣地在油管,有3700萬粉絲,油管是什麼,不知道,一個不存在的網站。但是甲亢哥走到哪,都有一大群人跟著起鬨。重慶文旅、長沙文...
衡陽市中心醫院余文舉榮獲省級兒科病歷報告競賽三等獎 - 天天要聞

衡陽市中心醫院余文舉榮獲省級兒科病歷報告競賽三等獎

【來源:衡陽新聞網_熱點關注】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凌竹報道 近日,在省級兒科醫師病歷報告競賽中,衡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醫師余文舉憑藉紮實的臨床功底和出色的病例分析能力,以《戊二酸血症II型診斷與啟示》為題,從全省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省
ERAT技術開啟闌尾炎治療微創時代——南華醫院消化內科成功舉辦消化內鏡直視子鏡創新技術論壇 - 天天要聞

ERAT技術開啟闌尾炎治療微創時代——南華醫院消化內科成功舉辦消化內鏡直視子鏡創新技術論壇

【來源:衡陽新聞網_熱點關注】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彭柳報道 4月3日,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消化內科成功舉辦了「消化內鏡直視子鏡創新技術論壇」,會議特邀國內消化內鏡領域多位權威專家,通過理論授課、病例解析、實時手術演示等環節,全方位展示內鏡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