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露露 實習生 郭晨欣
「3年來,我的下肢無力越來越嚴重,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還好遇到了河南省腫瘤醫院的徐欣醫生,為我找到真正的『元兇』。」
鄭州市民張女士曾飽受左下肢麻木無力之苦,並伴有腰部酸脹感。為此,她奔走於多家醫院,均被醫生告知可能為腰椎間盤突出引起,卻越治越嚴重。直到去河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就診後,她才查出原來是脊髓出現了問題。
查真相、找「元兇」
多模態融合技術精準定位
「下肢麻木無力、腰部酸脹就一定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嗎?」剛到診室,張女士便急切地尋求答案。
面對患者的疑問,河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徐欣經過認真查體與詳細詢問病史,認為問題可能在脊髓上,並非腰椎間盤突出。她隨即安排張女士做胸段脊髓的磁共振檢查。果不其然,磁共振結果顯示,張女士的胸段脊髓異常增粗、形態失常,並可見局部強化結節。
為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徐欣與放射科醫生在術前反覆溝通細節,利用多模態融合技術成功將張女士的病變完整直觀地呈現出來。結果顯示,真正的「元兇」是位於胸10~11段脊髓內的血管母細胞瘤,加上腫瘤引起的多節段脊髓空洞,共同導致張女士的癥狀逐漸加重。
多模態融合技術將不同類型的影像數據,如CT、MRI、DSA、實時彩超、內鏡等進行配准、融合及三維重建,把圖像信息整合在一個平台,它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補充,從而在同一圖像中立體顯示。
「對比單模態影像,多模態利用多維信息、全方位顯示患病區域各結構間的空間毗鄰關係,幫助醫生做出準確判斷、制訂有效的個體化手術方案和入路。」徐欣介紹。
切腫瘤,「拆炸彈」
術中情況驗證術前判斷
病因雖已找到,但如何處理也是棘手問題。
由於脊髓的組織分化非常徹底,脊髓一旦損傷便很難恢復。若不作處理只會逐漸加重癥狀直至患者出現截癱、大小便失禁等;若進行手術同樣存在患者脊髓損傷的風險,提前出現截癱等嚴重後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
徐欣說:「脊髓內的病變致殘率非常高,這是神經外科的一大難點。」除此之外,如何處理多節段脊髓空洞、如何維持脊柱穩定性、如何解決腫瘤大出血無法切除等問題均需提前考慮。
經過醫院神經腫瘤多學科會診團隊的深入討論,最終制訂了高倍顯微鏡下輔助熒光素鈉黃熒光顯像技術切除腫瘤的手術方案。另外,脊髓空洞為腫瘤繼發,手術中一併打開脊髓空洞,使其與硬膜下腔溝通內引流。同時,考慮到患者年輕,徐欣決定進行椎板複位,儘可能維持患者脊柱的穩定性。
在神經外科、麻醉科、輸血科等多個科室的通力合作下,經過顯微鏡下兩個多小時的細緻操作,患者的腫瘤被完整切除。切除後開放脊髓中央管解決脊髓空洞問題,脊髓壓力明顯下降,嚴密縫合硬脊膜後將椎板複位。
多模態融合技術將張女士的病變完整直觀地呈現出來
「腫瘤堵塞了脊髓的腦脊液造成脊髓空洞,醫生要做的好比把河道上堵塞的石頭搬開,水自然便能流下來。」徐欣講道,多虧了用多模態融合技術做前期預判,手術中出現的情況與團隊在術前的判斷基本一致。
術後,張女士癥狀明顯緩解,第二天就能正常下床活動。複查時,磁共振顯示腫瘤已全部切除,脊髓空洞好轉。經隨訪,張女士目前沒有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癥狀,且無脊柱不穩定表現,已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