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北京,一位女性攜貓參觀國際寵物用品展覽會。防範大流行,需要把養寵物的人作為日常觀測對象。視覺中國圖
近年來,新發傳染病、食品安全問題、抗生素耐葯以及生態環境變化等導致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頻發,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社會穩定。這些問題的複雜性、系統性、跨界性特徵日益凸顯,傳統的單一學科模式已難以有效研究應對。
2022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發布《「同一健康」聯合行動計劃(2022-2026年)》,明確將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作為重要戰略任務;第697次中國香山科學會議也提及要培養「同一健康」複合型人才。
「同一健康」(one health)強調人類、動物、環境三者健康的緊密關聯和協同治理的重要性。該理念認為,人類健康與動物健康、生態系統健康密不可分,需通過跨學科、跨部門的合作來應對複雜的健康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認為,儘管新冠疫情防控提高了社會各界對「同一健康」理念的認知,但其深層內涵和跨學科協作的重要性仍未發揮有效作用。生物安全、獸醫、環境等部門的協同機制尚不完善,科學界和教育界對「同一健康」交叉學科建設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當下尤其需要培養解決複雜公共衛生問題的人才。
2025年兩會期間,李校堃建議,應加快建設「同一健康」一級交叉學科,培養具有跨學科背景和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應對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更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舉措,也能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病獸防、關口前移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大流行和「同一健康」的關係?
李校堃:現在大部分的傳染病或新發傳染病是由動物傳給人的,比如非典的傳播目前已經很清楚,就是由病原體菊頭蝠傳給病毒載體果子狸,人食用果子狸後就傳染給了人。
因此,早在上世紀就有人提出過人獸共患病,人得病會傳染給動物,動物得病也很可能會傳給人。就傳染病而言,早期「同一健康」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僅從人的角度看人類疾病,從動物的角度看動物疾病,還要看人生病了是不是動物導致的,因為病毒是可以跨物種傳播的。
後來,人獸共患病理念逐步發展為「同一健康」,內容也從單純的傳染病防控、疾病的治療,擴展到動物的健康、人的健康以及環境的健康,這三者的健康要通過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甚至跨國家的合作,以實現人的健康、動物的健康和環境的健康的和諧統一。
當下的「同一健康」理念很豐富,應對的不僅是大流行的問題,還包括其他三個方面的公衛問題。比如抗生素耐葯。因為大家對抗生素的了解不夠充分,很多人會在環境不健康或者動物不健康時大量使用抗生素,具體表現為在動物養殖過程中非法添加抗生素、喂抗生素防止疾病、應用抗生素防治蟲害等,其實抗生素僅僅能治療細菌性疾病,不能抗病毒,而大量的抗生素濫用,卻導致了江河湖海、環境、土壤甚至空氣的污染,環境出現了抗生素耐葯。
另外一個公衛問題是食品安全。「非典」在某種程度上也算食品安全,因為這其實是吃來的疾病。我們尤其需要重視食源性疾病所帶來的食品安全,比如吃雞吃出禽流感,吃羊吃出了布氏桿菌病等。現在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源是從動物那裡獲取的,如果動物不健康,也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人的健康。
最後就是環境的健康,尤其是蚊蟲傳播的疾病,往往是環境不健康引發的。另外環境變好了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因為這往往意味著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再加上當下人們認知理念的增加,更加註意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如果沒有很好的衛生知識,這其實也會增加動物疾病傳播給人類的風險。
南方周末:為了更好踐行「同一健康」理念,預防大流行,具體需要怎麼做?
李校堃:據統計,60%-75%的新發傳染病來自於動物,或者在人和環境上濫用抗生素導致的環境污染等問題,並非單一學科問題,這意味著這類問題的解決需要跨學科、跨部門的合作,也需要合作者充分掌握「同一健康」的理念,而對「同一健康」的充分理解,是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培養的。
比較重要的還有機制和制度的建設。目前新型傳染病暴發後,高層往往啟動聯防聯控機制來應對,疾病常態化之後,聯防聯控的機制也隨之消散,各主要關聯部門也會回歸常態,各管一攤。如果能建立一個常態化的自上而下的專職部門做防控,再培養複合型人才來專職專崗,將會極大提高我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李校堃。受訪者供圖
設立一級交叉學科
南方周末:涉醫人才的培養,即便是很小的細分領域,培養周期都很長,如何兼顧專業性與複合性?
李校堃:很多人對「同一健康」的理念或許存在誤解。從疾病傳播的角度,「同一健康」重點關注的並不是所有人的部門、動物的部門和環境的部門,而是人、動物、環境的交界面。這個交界面的地區,要進行重點防控,需要保障這個領域的相對安全健康,因此涉及的範疇就沒有那麼大,關注的難度也自然會降低。
具體而言,需要重點關注的是那些和動物密切接觸的人,尤其是和野生動物接觸的人。現在我們已經基本杜絕了野生動物的交易,大幅降低這類交易帶來的疾病傳染隱患,但我們還需要把林草局的從業人員、動物的養殖人員甚至養寵物的人納入我們的觀察範圍,作為日常觀測對象和預警對象,這對防範大流行非常重要。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同一健康」研究的是防控大流行的共性問題,因此需要培養的是這類共性問題的專門人才,簡單說就是設立「同一健康」的本科專業,這個專業包涵醫學、環境、生態,土地利用、動物健康等領域的基礎科目,來培養這一領域專業人才。
「同一健康」本質上是個管理問題,我們把醫學的管理、動物的管理、環境的管理結合起來,來共同研究這裡的共性問題,以避免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再次發生。
南方周末:就疾病監控與預警而言,涉及人與家禽家畜或者寵物的互動區間或許較好監控,那麼野生動物的監測和預警是否存在實操上的困難?
李校堃:是的。很多病毒或者疾病都會跨物種傳播,就是從人傳染到動物或者動物傳染給人,這個可能杜絕不了,但是大流行是可以終結的。而大流行的預防也是重點監控與野生動物可能發生密切接觸的人,進行及時觀測或預警。
南方周末:你在建議中明確提到了,培養「同一健康」人才需設立「同一健康」一級交叉學科,我們注意到一些二級學科門類下也有相關課程,為什麼還要設立一級學科?
李校堃: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的區別就是樹榦和樹枝的區別。比如說預防醫學是一級學科,預防醫學下的人類疾病預防學就是二級學科。因為「同一健康」本身所涵蓋的學科就比較廣,很難作為二級學科納入某個一級學科下,如果一級學科裡面沒有同一健康,二級裡邊更加不可能有這類學科了,相當於沒有樹榦何來樹枝。
目前很多醫學院校雖然認識到「同一健康」的重要性,但大多是在某個一級學科門類下,增加一些環境學、動物學、獸醫學等課程,但這些課程不系統、不全面,距離培養複合型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而「同一健康」涵蓋學科門類多元,需要自上而下地設置一個交叉學科,才有足夠的空間兼容那麼多學科,只有專門化,才能真正培養未來防控大流行的人才。
南方周末:在具體的學科建設的建議上,你提到了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支撐體系和培養創新模式等具體策略,核心是什麼?
李校堃:核心是加強頂層設計。不通過頂層設計,單靠自下而上的呼籲很難推動人們充分認識「同一健康」的重要性,且教育部門是能否設立一級學科的權力部門,我們做這樣具體的建議也是希望能夠引起職能部門的重視,推動這一領域的建設性發展。
南方周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不是朝夕之事。在人才成長期,如何有效踐行「同一健康」理念,預防下一次大流行?
李校堃:從長遠角度要成立一個新的學科,培養「同一健康」的本科人才。在現有的情況下可以在原有醫學、公共衛生學等領域增設「同一健康」相關的教學,面向的對象不限於在校生,也可以是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才,以提升現有儲備人才知識體系的複合程度,培養他們未來應對大流行的能力。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科技部門設立相關的重大科研項目,以增加相關領域人才對這個領域的重視和投入。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成立專門的「同一健康」機構,協調現有的機構、整合相關人才,把「同一健康」的「聯防聯控」常態化,不僅能在大流行來臨時形成有效的響應機制,也能起到預警和防範大流行的作用。
南方周末記者 吳小飛 南方周末實習生 宋宇玲
責編 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