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張醫生曾經和朋友們講過一個讓人感到非常惋惜的病人,這位病人是一個高管,平時喜愛運動,體檢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冠狀動脈已經嚴重狹窄了,可是他沒有任何癥狀,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醫生要求他做支架手術,而且已經把手術時間定到了下周一。
這位病人一看,下周一就要手術了,再想運動恐怕就得等一段時間,於是,他便在周六的中午去打了場籃球,災難就這樣發生了,在打籃球的過程中,他發生了心搏驟停,由於搶救不及時,最終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為什麼要和朋友們講這個故事呢?是因為最近有朋友在線上問張醫生,血管堵塞已經達到90%,沒有任何癥狀,能不能保守治療?
張醫生給他的答案是:血管堵塞達到90%時,通常不建議採取保守治療,而是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這是因為嚴重的血管狹窄可能導致心肌缺血,甚至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等嚴重後果。雖然有些情況下,患病的朋友沒有表現出明顯癥狀,而且病變比較穩定,表面上看,可以暫時不進行手術,但長期來看,這根血管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完全堵塞,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手術治療是更為安全和有效的選擇。
有些朋友對這種觀點會產生質疑,沒有癥狀就去支架,似乎很難讓人接受,但朋友們要知道,很多災難來臨之前,都不會提前打招呼,未雨綢繆比什麼都重要。要想弄明白這個道理,朋友們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血管堵塞程度與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血管堵塞程度與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之間的關係密切。根據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會有所不同。
當冠狀動脈的管腔狹窄小於50%時,心肌供血一般不受影響。然而,當狹窄程度在50%至70%之間時,雖然靜息狀態下心肌供血可能仍不受影響,但在運動、心動過速或激動時,心臟耗氧量增加,可能導致心肌暫時性供血不足,引發慢性穩定型心絞痛。
當粥樣斑塊破裂出血並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時,可能會引發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或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壞死的一種急性疾病。缺血時間對於急性心肌梗死的發展和預後具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心肌缺血時間超過20分鐘就可能引起心肌損傷,缺血時間越長,心肌損傷的程度越嚴重。
通過上述的描述,朋友們可以看出來,血管堵塞程度越高,尤其是當狹窄程度超過75%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顯著增加。因此,即使目前沒有癥狀,也不能完全排除手術的必要性,特別是當堵塞程度達到90%時,手術治療通常是更優的選擇。
而且,對於無癥狀的重度血管堵塞病人,醫生不是一上來,就要求患病的朋友去支架,通常會建議先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評估病情,並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介入手術。
在決定是否進行手術治療時,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冠狀動脈造影是評估冠狀動脈疾病(cad)的金標準,能夠提供關於病變冠狀血管的位置、嚴重程度和側支循環範圍的信息。這種檢查方法可以準確判斷冠狀動脈內病變的程度、範圍和預後,並指導血管重建術等手術方案的執行。
此外,冠狀動脈造影還可以評估冠狀動脈的功能性改變和左心功能。通過這種檢查,醫生可以明確冠狀動脈狹窄和冠狀動脈痙攣的存在,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冠狀動脈血行重建術或藥物治療。對於有嚴重心臟病史或心肌梗塞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尤其重要,因為它有助於確定是否需要治療或手術。
除了心臟的血管外,人體還有一個部位的血管對健康非常重要,這就是頸部的血管,對於頸部血管堵塞90%,但沒有任何癥狀的朋友,手術治療的長期效果和風險需要綜合考慮,不能像心臟血管狹窄那麼激進。
細心的朋友一下子就會發現,張醫生對於這個部位狹窄的態度,和心臟血管明顯不同,這是因為,根據現有資料,手術治療,無論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還是頸動脈支架植入術,雖然在預防腦梗死方面,短時間內顯示出顯著療效,但其長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我們都知道,頸部血管是大腦供血的交通要道,一旦發生堵塞,後果也是非常危險的,但大腦的供血與心臟供血有一定的區別,大腦血管之間的交通支比較多,如果是慢性堵塞,其他的血管可以通過交通支來補償供血,因此,這類手術效果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患病朋友的性別、年齡、醫院規模、手術經驗以及手術前後的腦血管再灌注情況等。
此外,研究發現,無癥狀病人在頸動脈閉塞時,中風的風險較低,且隨時間推移,首次閉塞的頻率會逐漸下降。因此,對於無癥狀病人,最佳的醫療措施需要醫生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選擇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當然,對於這類朋友也不是什麼都不做,具體的措施至少包含2方面的內容:
藥物治療:至少要包含抗血小板藥物和降脂藥物,這就不得不提到兩個大名鼎鼎的藥物,阿司匹林和他汀,二者是心腦血管疾病二級預防的兩大基石,無論哪種方案,至少要包含這兩種藥物。
支持療法:包括戒煙、改善心臟輸出、補水、保暖和避免使用血管收縮劑等措施,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
今天的內容就聊到這裡,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我會帶您了解咱們國內最前沿的醫學知識,我是張醫生,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