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腹痛、間接腹瀉,吃胃腸葯可以緩解,一般人都以為這是普通胃腸炎。最初,13歲的小玲(化名)也以為是這樣。
隨著病情發展,近日,小玲被確診為胃癌,通過手術治療切掉了半邊胃。
醫生仔細了解小玲的飲食習慣,發現其長期食用腌制菜、鹽焗菜,有時通過泡麵、燒烤取代正餐,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外科八區主任刁德昌主任醫師提醒,警惕胃癌,需要注意自己的日常飲食習慣。
13歲女童查出胃癌
手術切掉半個胃
這些菜從小吃到大
「小姑娘真是瘦啊!」結直腸外科八區主任刁德昌主任醫師對小玲(化名)印象深刻。
「小姑娘營養太差了,1米4的個子體重才35公斤。」看見小玲的護士不禁感嘆。
只見站在醫護人員旁邊的小玲兩頰深陷,四肢細長,單薄得像一片葉。讓大家震驚的還在於檢查報告上的兩個字:胃癌。
對於低齡胃癌患者,刁德昌團隊先考慮小玲家裡是否胃腸腫瘤的家族史,排除該病因後,醫生把目光轉向了患者的生活習慣。
原來,小玲出生滿月後一直跟隨奶奶在農村生活,老人家節儉,平時喜歡做一些腌制的梅菜、鹽焗類的食物,長期食用;奶奶沒空煮飯的時候,小玲就只能用泡麵、燒烤湊合一下。這些情況導致了小玲營養不良。
大約半年前,小玲上腹部開始隱隱作痛,時不時還有腹瀉的癥狀,到當地鎮衛生院檢查後,吃點胃腸葯就能緩解半個月或一個月,情況反覆,但她仍以為是普通胃腸炎,沒有過多留意。
直到最近,小玲肚子痛得更嚴重了,吃了胃腸葯也沒有明顯好轉,於是來到了醫院做胃腸鏡,胃印戒細胞癌的病理結果讓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
醫生認為小玲的胃癌還處於早期,可以進行手術,切掉她部分胃。手術進行約2小時,最後切除的病變組織佔全胃的60%,只在腹部留下4公分長的刀口。
提醒:
不要以為胃癌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中山六院胃外科學科帶頭人彭俊生教授表示,不要以為胃癌是老年人才會患的病。
近年來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趨勢,然而發病人群卻有年輕化趨勢。近5年來,19歲-35歲青年人的胃癌發病率明顯上升,35歲以下年輕患者占病患總數的6%~11%,發病率則較30年前翻了一番。
兒童胃癌發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涉及遺傳、環境、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個風險因素。
一、遺傳因素:家族聚集性顯著。調查發現,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得胃癌危險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而家族遺傳性胃癌由於cdh1基因突變使得個體在胚胎形成時就存在患胃癌的風險;
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關鍵致癌因素。目前幽門螺桿菌是公認的胃癌致病因素,兒童期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高危年齡段,隨著年齡增加,感染率也在升高;
三、飲食因素。兒童喜歡的零食如辣條、泡麵、燒烤等高鹽、腌制、熏烤食物中,均含較多亞硝酸鹽等致癌物,速凍食品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這些飲食因素跟兒童胃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且如果兒童三餐不規律,不吃早餐、暴飲暴食、過度節食等情況常見,會加重胃黏膜的損傷。
四、胃腸道是一個隱秘的「情緒器官」,這是因為胃腸功能的異常表現,與情緒變化存在一定關係。長期處於抑鬱、孤獨、焦慮、緊張的狀態下,會影響免疫系統,削弱機體對惡性腫瘤的抵抗能力。而情緒不暢會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進而影響消化功能。
刁德昌指出,胃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生髮展往往遵循"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漸進過程,這一癌變過程通常具有5~10年的漫長潛伏期,這為早期干預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如何有效預防胃癌?
為有效預防胃癌的發生,平時應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減少或避免食用高鹽、腌制、熏烤食物(如鹹菜、臘肉、燒烤),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西蘭花、胡蘿蔔、蘋果),補充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規律進餐、定餐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時間空腹。
在預防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方面,避免共用餐具,確保用餐前餐具消毒,使用公勺公筷執行分餐制,這樣有助於減少幽門螺桿菌的傳播。
來源:廣州日報
報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報料」一鍵直達;或微信添加報料客服:xxcbcsp;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如需內容合作,請撥打政企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