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醫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慢阻肺好多了,痰也少多了!"聽到這句話,患者的心裡一定像吃了蜜一樣甜。
可就在這時,醫生又補充道:"挺好,不過要注意別勞累,別著涼!"這句提醒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
慢阻肺反覆發作,該如何預防?春季呼吸道疾病高發,患者又該如何應對?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慢阻肺病情好轉的表現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許多患者經過規範治療後,病情會逐漸好轉。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痰量減少,痰的性狀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黏稠變為稀白。這說明氣道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分泌物減少,排痰更容易了。
除此之外,咳嗽的頻率也會降低。慢阻肺患者常伴有慢性咳嗽,一旦病情穩定,咳嗽次數就會減少,嚴重程度也會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同樣會得到緩解,患者的運動耐力和日常生活質量將明顯提升。
儘管慢阻肺無法完全治癒,但通過科學管理和綜合干預,絕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一項納入了1200名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的研究表明,經過12周規範治療,71.4%的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其中咳嗽緩解者佔68.2%,咳痰減少者佔65.7%,呼吸困難減輕者佔58.3%。
二、肺功能受損與活動耐量下降
儘管慢阻肺患者病情好轉,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他們的肺功能已經受損,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受損的肺部組織無法像健康人一樣有效地進行氣體交換,導致耗氧量難以滿足身體需求。
當患者進行一些相對劇烈的活動時,如快走、爬樓梯等,就易出現呼吸困難、氣短等癥狀。這是因為受損的肺功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氧氣供給,也難以及時排出運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導致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瀦留。
一項對45名中重度慢阻肺患者進行的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慢阻肺組在6分鐘步行測試中的步行距離明顯縮短,血氧飽和度顯著降低。這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慢阻肺患者要盡量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一些需要大量耗氧的活動,以免引起病情惡化。
三、免疫力低下與併發症風險
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往往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這主要與病程長、年齡大、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免疫力低下意味著抵禦外界病原體的能力減弱,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一旦受涼感冒,病毒、細菌就可乘虛而入,加重氣道炎症,引發急性加重,影響治療進度。
據統計,慢阻肺急性加重中,病毒感染佔30%~50%,細菌感染佔20%~30%。常見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細菌則以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為主。
一項對86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病原學分析發現,46.5%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檢出病毒或細菌,其中流感病毒陽性率最高,達19.8%。
因此,提高免疫力,預防感染,對慢阻肺患者至關重要。流感季節來臨前,建議高危人群接種流感疫苗,這可使流感相關的就診、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50%~60%。此外,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必要時可戴口罩防護。
除了呼吸道感染,慢阻肺還可引發多種併發症,如肺動脈高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這些疾病進一步加重心肺負擔,惡化預後。
定期評估併發症,早期干預,能夠有效減緩病情進展。比如說,肺動脈高壓可通過血管擴張劑、抗凝藥物等綜合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則需要控制容量負荷,糾正缺氧,維持心肌收縮力。
四、春季呼吸系統疾病高發
春天來了,冬眠蘇醒,草木吐綠,大自然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然而對於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春天卻是個"多事之秋"。這是因為春季空氣中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含量升高,溫度、濕度變化較大,易引起氣道高反應和炎症加重。
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多發於春季。當接觸過敏原時,機體會釋放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質,導致氣道痙攣、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多,引發陣發性噴嚏、流涕、咳嗽、喘息等癥狀。據統計,我國哮喘患者中,季節性哮喘約佔30%,以春秋兩季為高發期。
儘管花團錦簇的春天美不勝收,但慢阻肺患者外出賞春時,一定要做好防護。首先要關注花粉預報,盡量避開花粉濃度高的時段;其次外出時可佩戴防塵口罩,回家後及時清潔口鼻;最後合理用藥也不可或缺,抗組胺葯、糖皮質激素等可減輕過敏反應,穩定病情。
對於反覆發作的季節性哮喘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免疫治療,即通過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變應原製劑,誘導機體耐受,減少靶器官反應性,從而預防哮喘發作。
一項納入88項隨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表明,變應原免疫治療可顯著減少哮喘患者的用藥量、癥狀評分和非計劃就診率。
五、如何避免勞累和著涼
俗話說"春捂秋凍",天氣變暖,很多慢阻肺患者就迫不及待地把厚重的冬裝收起來,換上輕薄的春裝。殊不知,春寒料峭,氣溫變化無常,一不留神就會著涼感冒,引發急性加重。
陳大爺就吃過這樣的虧:"前兩天出門散步,感覺太陽不錯,就只穿了一件單衣。誰知道颳起了大風,回到家就開始打噴嚏、流鼻涕,晚上還發燒了,害得我在醫院躺了三天。"
專家提醒,春季氣溫"忽高忽低",體弱多病的慢阻肺患者一定要及時增減衣物,避免著涼受寒。最好準備一件容易脫卸的外套,以便隨時調整。
還要注意室內外溫差,不要一進屋就脫得精光,以免"熱屋寒身"。晚上睡覺時,被子也不要蓋得過厚過薄,保持舒適的溫度最重要。
除了防寒保暖,慢阻肺患者日常生活中還要警惕過度勞累。眾所周知,慢阻肺會導致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患者運動耐力大不如前。
如果盲目參與一些強度較大的活動,如登山、跑步等,就容易引起呼吸加快、心慌、大汗淋漓,嚴重時還可能誘發急性加重。
那麼,慢阻肺患者到底該如何鍛煉呢?專家建議,可以選擇一些低強度、有氧為主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每次持續15~30分鐘,呼吸稍微急促但不喘為宜。如果出現胸悶、心慌等不適,要立即停止,休息片刻再繼續。
總結
總之,慢阻肺並非"凶神惡煞",只要我們攜手共進,定能驅散陰霾,重拾健康快樂的人生。讓我們一起向慢阻肺宣戰,用愛與希望點亮前行的道路,讓病痛成為人生的註腳,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