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意思是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動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出走矣。」
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回暖,進入仲春,春雷漸現、雨水漸多,是農耕播種的有利時機。同時,萬物復甦、陽氣漸升,亦是養陽的好時機,此時養生需順應陽氣升發的特點。
一、起居養生
1.晚睡早起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
驚蟄前後,陰寒之氣漸退,陽氣升發,適當晚睡早起、多伸懶腰、沐浴暖陽,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但晚睡不宜晚於 23點,早起不宜早於6點。
2.春捂
驚蟄後雖然氣溫逐漸升高,但是仍有波動,有時還會出現「倒春寒」。
此時不可急於換下冬裝,應適當「春捂」。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若冷暖失宜,易致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誘發冠心病、高血壓病的加重。
《老老恆言》曰:「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人體上半身屬陽,對風寒抵禦能力較強,下半身屬陰,陽氣較上半身薄弱。
因此,春季應特別注意下肢和雙腳的保暖,下半身不能穿得過於單薄,女性不宜過早地穿裙子。
二、飲食養生
驚蟄時節宜減酸增甘,即少食酸味食物、多食甜味食物。
酸性收澀不利於肝陽升發,且肝氣正旺,易傷脾,所以宜常吃帶甜味的大棗、山藥、胡蘿蔔、栗子等甘味之品,以養脾胃之氣。
春夏養陽,亦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等。
驚蟄風大,氣候較乾燥,民間也有驚蟄吃梨的習俗,以達潤燥止咳的功效。
三、情志養生
驚蟄正是肝氣旺盛之時,人們容易動怒,致肝火上行,老年人易患眩暈、中風等疾病,年輕人易患痤瘡、口腔潰瘍等疾病。或致肝氣鬱結,臨床可見抑鬱、焦慮、失眠等現象。
精神調養需從肝入手,保持心態平和,可選擇聽喜歡的音樂。
從五行的角度來看,推薦多聽角調式樂曲,能促進全身氣機的舒展,如《江南好》《姑蘇行》《春風得意》等曲目。
四、運動養生
驚蟄過後,自然界呈現復甦之勢,人體臟器功能還未恢復到最佳狀態,尤其是關節和肌肉沒有得到充分舒展。
因此,此時不宜進行劇烈運動,應選擇散步、郊遊、放風箏、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和緩的運動。
醫生介紹,驚蟄時節,可以通過中醫外治法改善體質、增加抗病能力。
1. 艾灸:選擇神闕、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每穴每天灸15~25 分鐘,以局部皮膚溫熱為度。
2.敲膽經:用掌心拍打大腿外側,每側 5~15分鐘,一天敲 1~3次。需注意晚上23點後及飯後不宜拍打。
醫生推薦以下兩道葯膳,順時養生:
1.銀耳山藥枸杞排骨湯
材料:排骨、山藥、銀耳、枸杞。
做法:山藥洗凈去皮切塊,銀耳用水泡開,排骨洗凈,加枸杞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沸,轉小火煮4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養肝健脾。
2.冰糖雪梨百合湯
材料:雪梨、冰糖、百合。
做法:雪梨洗凈,去皮去核切瓣,冰糖備好,百合浸泡;鍋中倒入適量水燒開,將百合、冰糖和雪梨放入沸水中,用中火煮沸,轉小火煮 40分鐘即可。
功效:養肝潤肺。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脾胃病科 李珍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