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小蒙
近日,「醫生怒斥楊波頭孢配酒死不了言論」上了熱搜,再次引發熱議。那麼「頭孢+酒」真的是「說走就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了解到,飲酒後使用頭孢會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常見表現為心悸、胸悶胸痛、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痛等一系列癥狀,甚至會出現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驚厥甚至死亡。受服藥品類和飲酒時間的影響,「雙硫侖樣反應」的臨床表現多樣、程度不一,但決不可以身犯險。
圖說:頭孢是很多人家中常備用藥。
頭孢加酒最快五分鐘會出現癥狀
「頭孢和酒碰到一起,很可能會出現雙硫侖樣反應。」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副主任藥師張明珠介紹,雙硫侖其實是一種戒酒藥物,又稱為戒酒硫。服用該葯後即使飲用少量的酒,身體也會產生嚴重不適,使好酒者對酒產生厭惡而達到戒酒目的。
我們都知道酒精進入體內後是這樣的代謝過程:首先經過「乙醇脫氫酶」的作用氧化為「乙醛」,乙醛再經過「乙醛脫氫酶」(部分人缺少,容易蓄積而臉紅)的作用氧化為「乙酸」,乙酸進一步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但有些藥物會抑制體內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使乙醛不能進一步氧化代謝掉,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從而出現雙硫侖樣反應。臨床表現多樣、程度不一,常見表現為顏面部潮紅、心悸、胸悶胸痛、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痛、發熱、煩躁不安、視物模糊、嗜睡、精神錯亂、意識障礙、蕁麻疹等一系列癥狀,甚至會出現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驚厥甚至死亡。
「從時間上來說,最快在五分鐘內出現癥狀,大部分反應於飲酒(或接觸酒精)15-30分鐘。」張明珠說,從藥物化學結構上看,個別品種的頭孢類藥物等,因為缺少相應的結構基團,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報道比較罕見,但是飲酒後也最好不要服用上述藥物,因為普通人無法分辨清楚。
「喝酒不吃藥,吃藥不喝酒」
「楊波自己描述的胃腸道的不適,就可能是服用頭孢類抗生素後飲酒引起雙硫侖樣反應之一。」張明珠說,因受到使用的藥物品類、服藥和飲酒的時間影響,雙硫侖樣反應存在一些個體差異,也並不會都致命,但是並不能因此冒險。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期濟南一家三甲醫院收治了一位62歲的男性,在情緒激動之下,喝了二兩白酒又吃下頭孢、復方氨酚烷胺膠囊和感冒靈顆粒,結果40分鐘之後出現劇烈頭痛、頭暈、意識模糊、心悸和呼吸困難的癥狀,一度室顫休克。
「有時候雙硫侖樣反應,與藥物導致的過敏性休克,從癥狀上很難區分。」張明珠說,不管是哪種情況,吃了葯之後再喝酒都是很危險的,要記住一句話「酒後不用藥,用藥不喝酒」。
根據乙醇的體內代謝時間,大約30小時後體內乙醇含量微乎其微,但是考慮到個體差異等因素,建議飲酒與吃藥間隔一周更安全。
「我們近一年都沒有收治到過吃了頭孢又喝酒的病例。」 煙台毓璜頂醫院急診科主任康海介紹,早在多年前還會有這樣的情況,近年來隨著媒體宣傳,大家都知道吃了頭孢不能喝酒,以免發生意外,這已經成了共識。
這些葯也會與酒產生反應
張明珠提醒,除了名字裡帶頭孢的藥物外,下面這些藥物也會引起雙硫侖反應。
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呋喃唑酮(痢特靈)、氯黴素、酮康唑、灰黃黴素、磺胺類、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華法林等。
另外,上述藥物禁止與含乙醇藥物合用,如藿香正氣水、十滴水、氫化可的松注射液、中藥酒劑等,或者攝入含乙醇飲料和食物期間也不能用藥。
安全用藥提醒:
這些藥物或用藥方法比頭孢還危險
1、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據統計,我國7歲以下聽力損失患者,超過30%是藥物過量造成毒副作用。
每年約有2~3萬的兒童因藥物致聾,其中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最主要的藥物,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等。
兒童應慎重使用這些藥物。
2、西柚汁配藥
西柚汁中的柚皮素可以影響肝臟中某些酶的作用,會使一些藥物濃度升高,作用增強。
比如使降壓藥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濃度升高而降低血壓等。用藥期間應避免食用。
3、感冒藥混吃
含同種成分的感冒藥品不要重複服用。容易引起服用量過大,易發生不良反應,造成肝腎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4、泡騰片直接吃進嘴裡
泡騰片直接吃進嘴裡,藥片進入喉嚨會將周圍的水分都吸收過來,再產生二氧化碳,很容易導致窒息。
正確用法:應先取半杯涼開水或溫開水約100至150 毫升,將一次用量的藥片投入杯子中,待藥物完全溶解或氣泡消失後搖勻服下。
5、特殊劑型碾碎服藥
很多藥物屬於特殊劑型,是不能掰開或者碾碎服用的,碾碎服用會影響藥物療效或產生毒性反應,比如緩釋片、控釋片、腸溶片、口含片等。
辨別藥物能掰不能掰的簡單方法:看藥片上,是否刻有可一掰為二的凹痕,刻有凹痕的藥片是可以掰開服用的。
6、備孕或孕期用利巴韋林
利巴韋林,俗稱病毒唑,具有明顯的胚胎毒性,會導致胎兒畸形。
準備懷孕的夫妻一定要注意。
7、濫用減肥藥——致心臟損害、胃腸紊亂
濫用減肥藥可能導致器官損害、心血管疾病等,切勿盲目跟風購買和使用。
最後提醒大家用藥前一定要「一問二看」。
問:諮詢醫師或藥師後用藥;看: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