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 道教用語。原為中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方法。即把肺中的濁氣盡量從口中呼出,再由鼻孔緩慢地吸進清新空氣,稱為「吐故納新」,語出《莊子·刻意》。後被道教繼承發展。道教謂吐納可吸取「生氣」,吐出「死氣」,達到延年長壽。嵇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食養生。」《太平御覽》卷六六八引《太上三元經》:「真人道士常吐納以和六液。」《雲笈七籤》卷三十二:「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導引 道教用語。一作「道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原為中國古代強身祛病的一種養生方法,後世道教加以吸收,作為其修鍊方法之一。中醫亦採用。最早見於《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抱朴子·別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帛畫《導引圖》,繪有44種導引姿態。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載有導引療法260多種。《雲笈七籤》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詳載其法,謂「導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與調氣相須,令血脈通,除百病」。道教有《太清導引養生經》。
服氣 道教用語。亦作「食氣」,又曰「行氣」、「含氣」、「鍊氣」。原為中國古代一種練習呼吸的養生方法。嵇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生。」後被道教繼承發展,認為通過呼吸,可以服食「日精月華」,作為「修仙」的方法之一。道教服氣法種類很多。《太清調氣經》說:鼻長引氣,口滿即咽,然後吐,少吐多吸。服氣應注意:(1)鼻納氣,口吐氣,呼吸要細、長、深、勻。(2)服氣宜選擇環境幽靜、空氣清新之處,宜於早上林間行之。(3)服氣可與導引、按摩內外結合。(4)服氣宜節食,不應過飽。(5)服氣要注意意念活動,排除一切雜念,使心情安適。心靜守一,凝神聚氣,使心氣平和,神氣合一。道教中服氣之書頗多,如唐代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延齡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太清服氣口訣》、《太清調氣經》、《太清王老口傳服氣法》等。
行氣 道教用語。即「服氣」。道教內煉方術。晉葛洪《抱朴子·至理篇》:「善行氣者,內以養生,外以卻惡。」《雲笈七籤》卷三十二「服氣療病」所謂行氣、食氣、服氣,「但令鼻納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
布氣 道教用語。隋唐以來服氣道經多指採氣、發放外氣為人治病。《雲笈七籤》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布氣訣》說:凡想布氣為人治病,先須依病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病人身中,令病人面向與其有疾五臟相應的方向,息心靜慮,布氣完,便令咽氣,謂鬼賊自逃,邪氣永絕。此為道教氣功療病方法的一種。
胎息 道教用語。即「服氣」。《後漢書·王真傳》:「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抱朴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藏》收有《高上玉皇胎息經》、《胎息經注》、《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