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2023年11月08日07:11:06 健康 1459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婷 通訊員 童言

這兩天,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張大宏一邊穿梭在各個手術室,一邊心系4000多公里外的「戰友」們——

他的團隊里有2名醫生2名護士,已經抵達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當地醫護人員和一台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已恭候多時。本月底,張大宏將在杭州的浙江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浙人醫」),為阿克蘇病人進行超遠程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張大宏在手術室內。本文均由浙江省人民醫院供圖

也在這幾天,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迎來舉辦的第十年。這是峰會日新月異的10年,也是互聯網逐漸滲透醫療領域的10年。

大約9年前,張大宏團隊就已接觸智能化機器人輔助手術,那時還只能靠一根短短的有線,進行近台手術。如今,依託5G迅速發展,為山區、海島的患者進行超遠程手術,已經越來越日常。

從精準外科時代,到未來外科時代,一眨眼,滄海桑田。而互聯網與醫療領域的更多結合,你我也早習以為常。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張大宏(左二)在調整手術機器人。

3個月前超遠程手術的病人

恢復得非常好

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裡,張大宏團隊4名人員正與當地醫護、通訊部門一塊兒忙碌著,病人術前監測、手術機器人調試、傳輸信號測驗等,都是要提前溝通的事兒。張大宏則在杭州,隨時關注進展。

這是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首次嘗試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輔助手術。接下來,他們有一場「硬仗」要打。

「第一次嘗試,我們會派醫護團隊過去,按照在杭州做手術的標準,幫他們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以後他們熟練了,就能自己來了。」張大宏心裡有本規劃書,「還是得『造血式』幫扶。」

即將接受手術的這名阿克蘇病人處於中早期,手術並不複雜——還在試用普及階段,團隊選擇病患案例也很謹慎。

聽說有醫術精湛的醫生願意為他開刀,即使是自己沒接觸過的遠程機器人手術,患者也是立馬點頭,並積極配合,這讓醫護團隊的準備工作進行得更為順利。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今年8月,張大宏醫生在杭州為畢節病人做手術。

這不是張大宏第一次操刀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輔助手術。

今年8月,他就在杭州的手術室里,為1800公里外的貴州畢節患者完成了浙人醫首例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左腎腫瘤根治術。

那是他首次隔這麼遠做手術,所用的時間比平時同類型手術略久一些。

「時間長一點,也是為了安全。我慢慢做,穩穩做,就能夠非常流暢地完成這台手術。」

那台手術中,為了確保安全、萬無一失,團隊還準備了Plan B(第二計劃):醫護一直在患者身邊,盯著機器人的情況,隨時準備將遠程手術改成近台手術。

不過,這個Plan B沒有派上用場,手術順利完成,大家都鬆了口氣。「那個病人現在恢復得非常好,和常規做手術一樣的。」

9年與「最佳搭檔」臨床錘鍊

迎來很「平常」的一天

3個月前就已經成功試水,即將隔著4000多公里做手術的張大宏一點都不見緊張。

屆時,遠在阿克蘇的醫護們會提前將機器調試到位,為病人做好術前準備。張大宏只要進入杭州的手術操作室,就可以開始手術了,「跟平常一樣的。」

平常,是他對這類超遠程手術的評價高頻詞。說起8月那回的首次嘗試,他更是覺得,「沒什麼擔憂,我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天。」

這份「平常」可來之不易。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手術室里藉助機器人進行近台手術。

在浙人醫手術室內,病人躺在手術台上,地上拉著長線;大約2米遠的距離,有一名醫生操控著小型機械臂上手術鉗、手術刀等設備,為患者做手術;兩名醫護在手術台旁,輔助機械臂操作,旁邊還有幾名醫護正忙碌。

這是浙人醫常見的機器人近台手術場景。對於「高大上」的機器人輔助手術,他們並不陌生。

腹腔鏡微創手術是浙人醫的優勢之一。早在9年前,這裡就已嘗試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近台手術,由此拉開了該醫院精準外科時代的序幕。

最初,只是通過短短的一根有線,操控一旁的初代機器人。隨著機器人不斷迭代更新,顯示屏里視野放大更便捷、實時畫質更清晰、操作方式更精細,機器人也成了他們的「最佳搭檔」。

這才有了張大宏的那句:「和我平時在手術室里做手術是一樣的。」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張大宏(左一)正在給患者診斷。

精準外科技術高超,患者也紛至沓來。然而,當時如果想請浙人醫的醫生做手術,患者得拖著病體,長途跋涉而來。

「當時沒辦法去異地做手術,人倒是可以去,設備帶不過去。」10年前,張大宏沒有預想到,如今無線技術能穩定傳輸超遠程的手術畫面,5G的廣泛應用更是讓天涯變咫尺。

會斷電斷網嗎?

各方團隊也做了萬全的準備。

每次超遠程手術時,通訊部門都會前來支援,局部增加信號。即使在山區、海島,遠程開展手術也能信號滿格。

張大宏的「平常心」更穩了:「再過段時間普及開來,這類手術都不稀奇了。」

一鍵呼叫、AI識片……

醫療領域未來已來

現在藉助機器人可以超遠程手術,如果再用一個詞來定義當下,可以怎麼說?

張大宏選擇了「未來外科時代」——未來的發展,一定得靠高科技的手段來維護。如今,機器人輔助手術已可運用在泌尿外科、胃腸胰外科、肝膽胰外科、肛腸外科、婦科等多項學科。

這還不夠。近些年,醫院出現多院區發展態勢,僅一個城市就可能有兩三個院區,對口幫扶地區還有異地院區,遠程手術是必須投入的重點工作。

得益於儀器先進、成本較低的國產機器人落地和成熟,偏遠地區也能建設符合標準的超遠程機器人手術室,讓醫者的醫術走得更遠。

除了浙人醫,浙江多家醫院也有超遠程手術的成功嘗試。張大宏說,這既是浙江醫療水平卓越的體現,也與浙江數字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有關。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浙江省急救指揮中心。

從互聯網飛速發展衍生而來的「未來感」,不止在外科,更應用在廣泛的醫療領域。

以前病人要搶救,張大宏一個一個打電話,喊麻醉科、心內科等,「至少要給5個人打電話。」如今,藉助互聯網急救系統,他可以一鍵呼叫,對應科室同時接到通知,就能快速趕到急救點。

人工智慧電腦深度學習後,掃描醫學切片,能快速識別病理,協助醫生給出診斷,「有時候你還沒到家,網上就能看到診斷信息了。」

從浙江到阿克蘇,操刀千萬里之外,「5G機器人」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天天要聞

超聲醫學科團隊正進行5G遠程超聲檢查。

此外,網上預約挂號、住院一窗通辦、體檢智能引導、救護車就近派遣、檢驗檢查互聯互認、互聯網醫院就診……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醫療功能背後,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應用。

目前,浙人醫正在進行危重症篩查等相關的、約20個人工智慧領域科研項目

而張大宏覺得,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醫生們能做的,就是「把醫院的事情做好,讓更前沿的技術落地」。

「轉載請註明出處」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4個無意間的行為,正在加重你的脫髮!第3個很多人都中招了 - 天天要聞

4個無意間的行為,正在加重你的脫髮!第3個很多人都中招了

相信不少人都有脫髮的困擾,尤其是成年群體。脫髮的表現,可能是在梳頭時發現掉發增多,或是浴室的地漏邊堆積成團,又或者肩膀老是有清理不完的掉發……在遭遇脫髮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生活中的一些不經意的小習慣,可能正是悄悄加劇脫髮的「隱形
夏季,要少吃綠豆西瓜,要多吃這3類菜,去濕寒,伏天少受苦 - 天天要聞

夏季,要少吃綠豆西瓜,要多吃這3類菜,去濕寒,伏天少受苦

夏日的陽光如同熱情的火焰,炙烤著大地,可很多人卻在這熱情似火的季節里,被莫名的疲憊與睏倦「纏住」,食慾也跟著大打折扣。你或許還不知道,這很可能是「濕寒」這個「隱形刺客」在悄悄作祟。中醫認為,濕氣是身體的「隱形負擔」,它常常與寒氣「勾結」,形
防大於治!阿爾茨海默病如何預防? - 天天要聞

防大於治!阿爾茨海默病如何預防?

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致病機制錯綜複雜的重大致殘性智力退化疾病,至今仍未研發出特效治療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面臨全球最嚴峻的老齡化態勢——老年人口規模居首且增速領先,同時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處於較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有效的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預防體系,已然成為當前公共衛生領域亟待攻克的核心命題...
孫淑華醫生:用畢生所學減輕病痛,用仁心仁術詮釋大愛 - 天天要聞

孫淑華醫生:用畢生所學減輕病痛,用仁心仁術詮釋大愛

在北京呼吸醫學領域,孫淑華主任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幟。50年臨床生涯中,她將全部熱忱傾注於呼吸系統疾病研究,這位北京北沙灘中醫醫院呼吸科的專家,尤其在肺結節、慢阻肺等疑難病症上建樹頗豐。然而比醫術更令人動容的,是她始終如一的信念:"醫者,當與患
益生菌的功效不一定與益生菌的活力存在必然聯繫 - 天天要聞

益生菌的功效不一定與益生菌的活力存在必然聯繫

在《西遊記》里,各路神仙妖怪為了長生不老,可謂是費盡心機。咱們現代人為了身體健康,也沒少花心思,其中益生菌就成了很多人關注的健康「法寶」。過去,大家都覺得益生菌得是活的,而且數量越多,對身體的好處就越大,就像孫悟空神通廣大,降妖除魔不在話下,活的益生菌就如同那威風凜凜的齊天大聖,在我們腸道里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