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婷 通訊員 童言
這兩天,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張大宏一邊穿梭在各個手術室,一邊心系4000多公里外的「戰友」們——
他的團隊里有2名醫生2名護士,已經抵達新疆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當地醫護人員和一台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已恭候多時。本月底,張大宏將在杭州的浙江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浙人醫」),為阿克蘇病人進行超遠程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

張大宏在手術室內。本文均由浙江省人民醫院供圖
也在這幾天,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迎來舉辦的第十年。這是峰會日新月異的10年,也是互聯網逐漸滲透醫療領域的10年。
大約9年前,張大宏團隊就已接觸智能化機器人輔助手術,那時還只能靠一根短短的有線,進行近台手術。如今,依託5G迅速發展,為山區、海島的患者進行超遠程手術,已經越來越日常。
從精準外科時代,到未來外科時代,一眨眼,滄海桑田。而互聯網與醫療領域的更多結合,你我也早習以為常。

張大宏(左二)在調整手術機器人。
3個月前超遠程手術的病人
恢復得非常好
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裡,張大宏團隊4名人員正與當地醫護、通訊部門一塊兒忙碌著,病人術前監測、手術機器人調試、傳輸信號測驗等,都是要提前溝通的事兒。張大宏則在杭州,隨時關注進展。
這是阿克蘇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首次嘗試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輔助手術。接下來,他們有一場「硬仗」要打。
「第一次嘗試,我們會派醫護團隊過去,按照在杭州做手術的標準,幫他們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以後他們熟練了,就能自己來了。」張大宏心裡有本規劃書,「還是得『造血式』幫扶。」
即將接受手術的這名阿克蘇病人處於中早期,手術並不複雜——還在試用普及階段,團隊選擇病患案例也很謹慎。
聽說有醫術精湛的醫生願意為他開刀,即使是自己沒接觸過的遠程機器人手術,患者也是立馬點頭,並積極配合,這讓醫護團隊的準備工作進行得更為順利。

今年8月,張大宏醫生在杭州為畢節病人做手術。
這不是張大宏第一次操刀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輔助手術。
今年8月,他就在杭州的手術室里,為1800公里外的貴州畢節患者完成了浙人醫首例5G超遠程國產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左腎腫瘤根治術。
那是他首次隔這麼遠做手術,所用的時間比平時同類型手術略久一些。
「時間長一點,也是為了安全。我慢慢做,穩穩做,就能夠非常流暢地完成這台手術。」
那台手術中,為了確保安全、萬無一失,團隊還準備了Plan B(第二計劃):醫護一直在患者身邊,盯著機器人的情況,隨時準備將遠程手術改成近台手術。
不過,這個Plan B沒有派上用場,手術順利完成,大家都鬆了口氣。「那個病人現在恢復得非常好,和常規做手術一樣的。」
9年與「最佳搭檔」臨床錘鍊
迎來很「平常」的一天
3個月前就已經成功試水,即將隔著4000多公里做手術的張大宏一點都不見緊張。
屆時,遠在阿克蘇的醫護們會提前將機器調試到位,為病人做好術前準備。張大宏只要進入杭州的手術操作室,就可以開始手術了,「跟平常一樣的。」
平常,是他對這類超遠程手術的評價高頻詞。說起8月那回的首次嘗試,他更是覺得,「沒什麼擔憂,我覺得是很平常的一天。」
這份「平常」可來之不易。

手術室里藉助機器人進行近台手術。
在浙人醫手術室內,病人躺在手術台上,地上拉著長線;大約2米遠的距離,有一名醫生操控著小型機械臂上手術鉗、手術刀等設備,為患者做手術;兩名醫護在手術台旁,輔助機械臂操作,旁邊還有幾名醫護正忙碌。
這是浙人醫常見的機器人近台手術場景。對於「高大上」的機器人輔助手術,他們並不陌生。
腹腔鏡微創手術是浙人醫的優勢之一。早在9年前,這裡就已嘗試機器人輔助腹腔鏡近台手術,由此拉開了該醫院精準外科時代的序幕。
最初,只是通過短短的一根有線,操控一旁的初代機器人。隨著機器人不斷迭代更新,顯示屏里視野放大更便捷、實時畫質更清晰、操作方式更精細,機器人也成了他們的「最佳搭檔」。
這才有了張大宏的那句:「和我平時在手術室里做手術是一樣的。」

張大宏(左一)正在給患者診斷。
精準外科技術高超,患者也紛至沓來。然而,當時如果想請浙人醫的醫生做手術,患者得拖著病體,長途跋涉而來。
「當時沒辦法去異地做手術,人倒是可以去,設備帶不過去。」10年前,張大宏沒有預想到,如今無線技術能穩定傳輸超遠程的手術畫面,5G的廣泛應用更是讓天涯變咫尺。
會斷電斷網嗎?
各方團隊也做了萬全的準備。
每次超遠程手術時,通訊部門都會前來支援,局部增加信號。即使在山區、海島,遠程開展手術也能信號滿格。
張大宏的「平常心」更穩了:「再過段時間普及開來,這類手術都不稀奇了。」
一鍵呼叫、AI識片……
醫療領域未來已來
現在藉助機器人可以超遠程手術,如果再用一個詞來定義當下,可以怎麼說?
張大宏選擇了「未來外科時代」——未來的發展,一定得靠高科技的手段來維護。如今,機器人輔助手術已可運用在泌尿外科、胃腸胰外科、肝膽胰外科、肛腸外科、婦科等多項學科。
這還不夠。近些年,醫院出現多院區發展態勢,僅一個城市就可能有兩三個院區,對口幫扶地區還有異地院區,遠程手術是必須投入的重點工作。
得益於儀器先進、成本較低的國產機器人落地和成熟,偏遠地區也能建設符合標準的超遠程機器人手術室,讓醫者的醫術走得更遠。
除了浙人醫,浙江多家醫院也有超遠程手術的成功嘗試。張大宏說,這既是浙江醫療水平卓越的體現,也與浙江數字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有關。

浙江省急救指揮中心。
從互聯網飛速發展衍生而來的「未來感」,不止在外科,更應用在廣泛的醫療領域。
以前病人要搶救,張大宏一個一個打電話,喊麻醉科、心內科等,「至少要給5個人打電話。」如今,藉助互聯網急救系統,他可以一鍵呼叫,對應科室同時接到通知,就能快速趕到急救點。
人工智慧電腦深度學習後,掃描醫學切片,能快速識別病理,協助醫生給出診斷,「有時候你還沒到家,網上就能看到診斷信息了。」

超聲醫學科團隊正進行5G遠程超聲檢查。
此外,網上預約挂號、住院一窗通辦、體檢智能引導、救護車就近派遣、檢驗檢查互聯互認、互聯網醫院就診……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醫療功能背後,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應用。
目前,浙人醫正在進行危重症篩查等相關的、約20個人工智慧領域科研項目。
而張大宏覺得,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醫生們能做的,就是「把醫院的事情做好,讓更前沿的技術落地」。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