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經歷了一場生死劫難。
2008年,他因為腸梗阻被送入醫院。不幸的是,他在醫院遭受了心臟驟停。儘管醫生成功地使他復甦,但他卻陷入了持續的植物人狀態。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通過注射自己的臍帶血,這個小男孩在接下來的三年里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恢復。
這個案例發表在2013年的《移植病例報告》期刊上。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難。
這個小男孩原本健康活潑,但突然的腸梗阻和心臟驟停讓他的生命懸於一線。
儘管醫生們經過25分鐘的努力使他的心跳恢復,但由於大腦缺氧,他卻陷入了植物人狀態。
醫生遺憾地告訴他的父母,他的生存幾率微乎其微。通常,如此嚴重的腦損傷和如此之長的復甦時間,存活率只有6%。
就算僥倖存活,醫生們對他的神經學預後也很悲觀,認為他最多只能對周圍環境產生最低限度的意識。
在絕望中,男孩的父母決定嘗試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他們聯繫了Vita 34臍帶血庫,希望使用儲存的臍帶血來治療他。
在心臟驟停後的第九周,男孩接受了自己的臍帶血注射。
隨後的幾個月,他的恢復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7天隨訪:剛入院時,男孩不斷哭泣、嗚咽。一周後,他停止了嗚咽,並開始對聲音刺激有了反應。
2個月隨訪:粗大運動功能測量得分從0%恢復到23%,昏迷緩解量表從33%升至92%。這個男孩能抓、握、吃餅乾,部分視力恢復,能說「媽媽」,但仍有四肢輕癱和腦癱癥狀。
5個月隨訪:本次就診的腦電圖正常!他可以有簡短的眼神交流,並能夠通過指向物體來回答問題,但表達能力非常有限。
24個月隨訪:男孩已經能獨立進食,從俯卧位變為自由坐位。他可以爬行,在支撐下行走,精細運動足以駕駛遙控汽車。他的辭彙由八個單片語成,發音含糊不清。
40個月隨訪:最後一次隨訪,他的辭彙量已經達到200個單詞,可以使用四個單詞的句子。他正在將自己拉成站立姿勢,並在步態訓練器中獨立行走。
從持續的哭泣到對聲音的反應,從無法移動到能夠獨立進食,從無法說話到能夠發出簡單的辭彙,他的每一個進步都為醫學界帶來了新的希望。
男孩的醫生表示,這一治療成果消除了人們對幹細胞療法有效性的「長期懷疑」。
這一案例展示了臍帶血在治療腦損傷方面的巨大潛力。他的恢復除了因為積極的康復治療,臍帶血的注射在其中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因此,這也為臍帶血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打開了一扇大門。
正是在2008年左右,越來越多的臍帶血開始被用於再生醫學領域。
據我們此前的統計,作為美國最大的一家臍血庫,CBR出庫用於臨床的臍帶血中,有超過80%用於再生醫學用途。
各國科學家開展的大量研究也證明,臍帶血治療腦癱是安全的,也有一定效果。
我們期望,隨著生物科技的高速進展,臍帶血和幹細胞在腦癱治療中能夠展現出更大的潛力,為更多的腦癱患兒帶來更為明顯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