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受風寒,內又化熱,這個中成藥可治
前段時間親戚咳嗽不停,買來中成藥感冒清熱顆粒吃上,僅吃了兩次,完全好了。有個朋友患上肺炎,醫生讓他買些乾果及感冒清熱顆粒來吃,後來恢復了健康。
感冒清熱顆粒,僅看清熱兩個字,會覺得是不是受了風熱,事實上,這是邪氣入里所化的熱,起因是風寒感冒。
所以感冒清熱顆粒的所治,是表邪要清,內里的熱也要解,風寒更要疏散。功效總結為疏風散寒,解表清熱。
那麼外受風寒,內又化熱,會引起什麼癥狀呢?
當風寒壓過了身體的承受度:
其一,會怕這個風這個寒,所以有怕冷惡寒的表現。
其二,鼻是肺的門戶,如同一個需要潤滑油的通風口,這個潤滑油是鼻腔分泌液。
正常情況下,肺氣宣降正常,則通風口風量適宜,鼻腔分泌液乾濕適中。若風寒入肺,肺葉受冷,呼氣吸氣變緩,通風口的風量也減緩,難以乾燥分泌液,於是積而成線。
且因寒氣不能起到熬煉的作用,所以顏色是沒有改變的,成白色清涕。若受的是熱,熱氣熬煉,就成為黃色的涕。
頭痛發熱也可因風寒入里而起。
人體怕冷,其一可因外界降溫而讓身體感受到冷感,這是正常的冷,多穿衣服就暖和了。
其二是物理上的身體發熱,摸皮膚會感覺到燙,我理解為這是外感風寒,體內啟動防禦機制,搬運身體內部的熱能到體表,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
東牆修了,西牆沒有熱能保護怎麼辦?當然也會感到冷。這種情況,多穿了衣服或是多蓋了被子,有可能不覺冷了,有可能冷感仍在。無論哪種,皮膚常是燙的。
這種不正常的冷常和頭痛聯繫起來。體內的防禦機制啟動了,氣血的流通難免受影響,最常見的,就是氣血難以供應到巔頂。想想看,往一幢樓運水送氣,若是管道不正常,頂樓的水氣供應是最受影響的。
這種不正常的冷也常和身痛聯繫起來,寒濕邪氣影響氣血流通,阻滯而痛,尤其在身體有濕的時候,濕瘀痹阻,更容易引發身痛。
而若是風寒入里的時間稍長,則易因風寒束表,衛氣鬱閉和體溫的帶動而轉化成熱象,熱氣熏蒸咽喉,導致咽干。而咳嗽,則是無論受到風寒還是熱侵襲,都易振動肺葉而引發,若是久咳牽動肺部,則常有「肺都要咳出來」的感受。
以上癥狀,視個人身體情況並非均會出現,比如我那個親戚就僅有咳嗽一症。而舌相,常表現為苔白而黃。
來看看哪些葯中大將組成了感冒清熱顆粒團隊:
白芷、薄荷、柴胡、防風、葛根、桔梗、荊芥穗、苦地丁、蘆根、苦杏仁、紫蘇葉。
本方所用,全是感冒類方劑中常見!且因散寒與解熱需要兼顧,所以既有散風寒的中藥,又有解熱的中藥。
散風寒的中藥:白芷,防風,荊芥穗、紫蘇葉。解熱的中藥:薄荷,柴胡,葛根,苦地丁,盧根。
兩類中藥中,白芷和葛根均可止頭痛。且白芷以祛風燥濕,還可治周身寒濕疼痛,葛根以發汗解表,治項背不舒與肩背疼痛。
風寒束表,內里化熱,往往可用發汗打開束縛,釋放熱量,防風、荊芥穗,葛根,薄荷,紫蘇葉均有發汗功效。
柴胡與葛根,都能升清陽,在解表退熱時常常一起出場。
關於苦地丁,為地丁紫堇的全草。地丁類中藥一般抗病毒功效強,比如紫花地丁就是消炎殺菌良藥。
盧根不僅能清熱瀉火,還與葛根一樣能生津,防治內熱傷津。
桔梗和苦杏仁均有止咳功效。桔梗能讓肺氣該升的升,由此祛痰排膿。杏仁苦溫,讓肺氣該降的降,由此止咳平喘。
薄荷除了解熱發汗,還能起到化痰與利咽功效。
這便是11味中藥配伍而成的感冒清熱顆粒,外能散寒,內能清熱,用於外感風寒或內有鬱熱所致的感冒,表現為鼻流清涕、頭痛發熱、惡寒、咳嗽、咽干,身痛等。
本方外感有汗不宜服用。
感冒看似是小病,發展起來也可能是大病,所以感冒的發展常常分為幾個階段,而懂一些感冒藥的運用,有助將感冒扼制在早期,可謂治病不求人,對吧!
溫馨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
關注@中醫非遺傳承人買建修,我就是你身邊的中醫朋友[心]
#家庭健康守護官##中醫來了##健康科普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