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以後千萬不要再買雞肉吃了,權威大學研究是說吃雞肉可能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這肯定是瞎說,大家誰不是從小就吃雞肉,哪裡聽說過誰因為雞肉得了癌症?」
66歲的白阿姨退休後一直在兒子家幫忙照看上幼兒園的孫子,因為孩子年紀小且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白阿姨每天總是變著花樣給孩子做飯。可是,小孩子吃飯多挑食,白阿姨的孫子也不例外,無論白阿姨將其他肉類食物做的多麼美味,孩子都不碰,只喜歡吃雞肉。
為了讓孩子多吃點肉補充營養,白阿姨只能經常做孩子喜歡的雞肉。但是,最近白阿姨的兒子卻已經告訴母親以後不要買雞肉吃了,因為有研究發現吃雞肉可能會提高致癌的風險。
可能一部分聽到白阿姨兒子說的話,都不禁倒抽一口冷氣,開始回憶自己上次吃雞肉是什麼時候,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有一部分人和白阿姨一樣,認為這是子虛烏有的言論,完全沒有必要特殊注意。可是,吃雞肉會提高癌症的發病率究竟是以訛傳訛還是科學實驗得出的結論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國癌症高發,都是雞肉惹的禍?牛津大學:吃雞或增加3種癌風險
或許很多人對「癌症」一詞並不陌生,其本質就是惡性腫瘤,因為癌細胞在體內繁殖、複製的速度較快,所以其會爭奪周圍正常器官、組織的營養,直到最後導致其無法正常工作,出現衰竭甚至死亡,進而使癌症患者走向死亡。而癌症已經成為世界多個國家的病死原因之首,所以人們在生活中十分重視對癌症的預防。
就在前不久牛津大學所發布的一篇數據研究顯示,吃雞肉或許會提高3種癌症的發病率,而雞肉又是我國銷量較高的肉類食物,所以很多人紛紛猜測,我國癌症的高發或許與雞肉有關。可是,癌症的發病機制與雞肉之間究竟存在哪些聯繫?牛津大學又是否真的進行過此項研究呢?
事實上,這項研究的確是真實存在的。牛津大學對近乎50萬餘名英國人進行了跟蹤調查,通過記錄被訪者的飲食習慣,進而探索雞肉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隨訪結束後,研究人員發現,被訪者中有2.4萬餘名被確診癌症,其中前列腺癌、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是發病最高的癌症。
所以推測攝入雞肉可能會增加以上三種癌症的病發幾率,並將實驗的過程和推測數據發表在《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雜誌》上。
雖然研究數據已經發布在權威雜誌,但是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此次的數據只屬於觀察性的,並沒有其他更多實質性的證據可以證明癌症與雞肉之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所以大家與其過度關注雞肉會致癌的言論,不如在平時的生活中著重注意以下已經被證實的致癌食物。
餐桌上的3種食物才真的致癌,盡量少吃
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生活中存在較多的致癌物質,而有一部分就是可能藏身於我們日常的食物中,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哪些是被我們忽略的「致癌」食物。
1、霉變食物
實驗研究發現,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玉米、瓜子、豆類等食物在出現霉變後會產生大量的黃曲霉菌毒素,如果長時間攝入,極有可能對機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早在數年前,黃曲霉菌毒素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了一級致癌物,而且其不僅致癌,還有較強的致畸形、致突變的作用。
2、酒水
酒水或者是含有酒精的飲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如果說這些飲品可能存在較大的致癌作用,你相信嗎?可能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事實上,酒精的確屬於一級致癌物。
因為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被分解代謝後會產生乙醛,當乙醛物質與機體的DNA結合後,可能會造成DNA突變、染色體變異,進而會大大提高了組織、器官癌變的幾率。
3、腌制
因為泡菜、臘肉、鹹魚等腌制食物口感美味,所以一直是很多人喜愛的食物。但是近些年,世界衛生組織卻把腌制食物列為了一級致癌物行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食物在腌制過程中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亞硝酸胺,而其又屬於強致癌物的一種。所以,如果人們長期攝入此類食物,極有可能誘發鼻咽癌、口腔癌以及食管癌等疾病,很大程度威脅自身健康發展。
可能很多人在了解了以上知識後,認為自己和家人只要在生活中只要避開以上飲食誤區就一定可以避免癌症的出現。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除了飲食方面,下面幾個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也可能會起到致癌的作用。
除了食物,還要避開這幾種家裡常見的物品
近些年越來越多黑心廠商為了降低貨品價格,開始使用一些廢棄有害物作為商品加工原料,價格可能是降低了,但是其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生活中究竟哪些物品可能會提高患癌的幾率。
首先,劣質衛生紙屬於潛在的致癌物。
衛生紙可謂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都是使用頻率極高的物品。但就是這樣的每家每戶的必需品,卻被查出有致癌的風險,你還敢用嗎?
前不久在市場調查中發現,市面上很大一部分品牌的衛生紙都存在熒光劑超標、漂白劑超標、添加劑超標甚至細菌超標等一系列問題,長期使用這些不合格的衛生紙有很大的致癌風險。
建議大家在購買時要仔細查看執行指標(GB-T20808為標準指標)、主要原料(原生竹漿或原生木漿)、質量等級(合格品、低等品、優等品,質量等級越高柔韌性和吸水性越強)。
其次,樟腦丸也屬於致癌物的一種。
相信屏幕前很多人家的衣櫃中都有一種我們耳熟能詳的物品-「樟腦丸」。一直以來,因為樟腦丸有著較好的除濕、驅蟲、除臭的效果,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樟腦丸也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必需品。但是近幾年大量實驗顯示,樟腦丸中存在一定的毒性,長期使用還可能提高癌症的並發幾率,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無論是天然的樟腦丸還是人工合成的,其中都含有大量的二氯本成分,甚至有些人工合成的產品會在外包裝上標註二氯本含量高達99.5%。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可能會認為,含量越高,效果越好。
的確是這樣的道理,但是我們多數人都並不了解,國際癌症組織已經將二氯本列為了二級致癌物,長期接觸極有可能有誘發白血病、皮膚癌等。
總結:
通過閱讀以上,相信大家已經對日常生活中的致癌物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臨床建議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儘可能遠離以上物品,最大化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文獻來源:
[1]《警惕:我們身邊潛伏的致癌物》,白嘉懿,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