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三寶」——陳皮、老薑、禾稈草一向名聞遐邇。其中,陳皮可泡茶,有健脾開胃、燥濕化痰之效;亦可用於烹制菜肴,雖非主要食材,卻能令菜肴回味無窮,尤得人們喜愛。
陳皮還是一味上好的中藥材,舊時廣州坊間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
其實,廣州人從小到大對葯食同源的食材都情有獨鍾,一碗糖水、一煲靚湯、一杯涼茶都離不開這些優質的好食材。
一、百年陳皮被欽點為貢品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內,泛黃的《良藥集》中有追風蘇合丸記載。「追風蘇合丸」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配方基礎上添加廣藿香等創製而成。
據《廣州市志》記載,清同治帝曾染風寒,腹痛吐瀉不止,服用了很多御葯都不見效,後嘗試服用廣州陳李濟的「追風蘇合丸」,竟然很快痊癒。於是御筆親書「杏和堂」敕賜,並欽定陳李濟舊陳皮為貢品。
從此,廣州陳李濟名動京城,「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的佳話不脛而走。
被欽定為貢品的「舊陳皮」就是著名的陳李濟百年陳皮,清末達官貴人都以擁有陳李濟陳皮為榮耀。
今天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二樓展櫃中還能看到百年陳皮的真容。「雖然看上去同其他陳皮顏色相差不大,卻是我們的鎮館之寶。」現場工作人員稱。
二、貢品陳皮道地源自新會
中醫藥學認為,陳皮是具有理氣健脾等功效的一味和葯,存放越久價值越高。陳李濟百年陳皮原產地在廣東新會。這裡獨特的「濕盆地」地形和氣候令生長於此的茶枝柑貴為上品。
每年小雪節氣後、冬至前,陳李濟便派人去新會,採摘茶枝柑,去肉存皮,就地晒乾,然後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標明年份,運回廣州放入木樓倉儲。
樓底恰好有數口用來煉蜜的煮鍋。樓下煉蜜,芳香蒸汽長年累月浸潤樓上陳皮,就此形成獨特的廣陳皮,特別是放在最裡面的陳皮,香氣持久、久煮不爛,百年而無蟲霉之變。
用這樣的陳皮入葯,功效奇著。因此,陳李濟百年陳皮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
由於煉蜜技術升級等因素,如今陳皮製作過程大大優化,這種傳統炮製工藝已成為博物館一景。
現今,國家地理標誌對新會陳皮炮製流程有了明確規定。秋冬時間到新會,隨處可見地道的炮製手法。
採收:新會陳皮有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之分;
開皮:用正三刀法或對稱二刀法;
翻皮:選擇晴朗天氣,讓開好的果皮自然失水萎蔫,質地變軟後翻皮,使橘白向外;
干皮:選擇晴朗天氣,將翻好的果皮自然晾晒乾,或置於專用容器,在烘房內烘乾;
包裝:用透氣性好,無異味和污染的材料包裝;
存放:在地勢較高、自然通風、乾燥的地方,離地、離牆、離頂存放,3年以上可陳化。
三、「勝黃金」佳話永流傳
除入葯和進貢外,陳李濟百年陳皮並不對外售賣,唯有一次例外。20世紀初廣州城遭遇水災,陳李濟舉行義賣賑災,百年陳皮的售價與黃金等同。若能得到幾片百年陳皮,即被視作幸事。
20世紀50年代,陳李濟將百年陳皮贈予宋慶齡、何香凝,贏得「陳皮之珍寶」的稱讚。
1985年,陳李濟又將百年陳皮當重禮贈給霍英東,霍英東激動地說:「比黃金要珍貴。」
新會陳皮編輯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原文來源:廣州日報,節選有刪改
我是陳皮人家,相信老陳皮會講故事。
專註新會陳皮文化傳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