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3月29日,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四川省第二屆十大名中醫胡天成逝世,享年80歲。
矢志岐黃承家學,
他是彝藏同胞們的「亦師亦醫」
1942年,胡天成出身於四川省眉山縣(現眉山市)一個中醫世家。其曾祖父、祖父醫術精湛,享譽一方。其父胡伯安是川派著名中醫兒科學家。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他自幼喜愛中醫,並立志學習岐黃之術。1961年高中畢業後,以第一志願考入成都中醫學院,正式走上了學習中醫之路。
1967年他從成都中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分配到西昌地區(現涼山州)寧南縣騎騾溝區醫院工作。該院地處山區,規模小,人員少,設施簡陋。中醫診室與中藥房擠在一間小屋,沒有葯櫃,只有掛在牆上的葯袋,中藥品種亦很有限。醫生看病,內、婦、兒「一把抓」,診病、處方、劃價、抓藥、粗加工,甚至連進城購葯等都是一手包干。此後他專程回成都採購了戥子、鐵臼、葯碾、篩籮等稱葯打粉工具,肩扛手提帶回醫院,初步改善了藥物加工條件。儘管當時照明是煤油燈,飲水是水溝水,每天只吃兩頓飯,但他牢記救死扶傷職責,不畏艱苦,克服困難,一心為病員服務。他急病人所急,不分白天晚上,病人隨到隨看,還主動到彝族村寨巡診。態度和藹,診病仔細,葯少量輕,簡便廉驗。他還不辭辛勞,舉辦學習班,培訓全區赤腳醫生,傳授中醫藥知識。當時其父身患絕症也沒能及時回家照顧。他的醫德醫術在當地廣受稱讚,有口皆碑。
1982年,組織上安排他參加援藏醫療隊,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醫療隊晝夜兼程,歷經7天來到了西藏昌都地區人民醫院。冬季當地氣溫降至零下22℃,滴水成冰,醫院蓄水池和輸水管道均冰凍了,為了燒水煮飯,他挑著鐵桶去瀾滄江邊取水,湍急的水流差點兒把他拽入江中。艱苦的環境,磨鍊了他的意志,造就了他不怕困難,勇於鑽研的精神。
工作一甲子造福幾代人,
他是小朋友們眼中的「寶藏爺爺」
胡天成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吸引了無數「粉絲」。很多年前,一名雲南女孩楊小花(化名),患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由於家庭經濟困難,難以堅持治療。胡天成得知其家庭情況後,決定免費為她治療。經過近兩年的治療,不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也逐步減停了激素。女孩也給胡天成寄來了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是您帶給我希望,是您帶給了我生命的曙光,是您讓我在絕境中看到了重生。」
胡天成曾經說過,他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小病人」康復了,長大了,又有了下一代,這就是做醫生最大的成就與欣慰。
2006年,當時64歲的胡天成開始跟著年輕人學習「上網」,後面才知道是因為他考慮到有些外地患兒需要長期治療,如每次複診都來成都會給家長們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於是他特意購置了電腦,採取「網上診病」的方法,讓患兒在服藥治療一段時間後,家長將患兒的病情與檢查報告和舌苔照片發郵件過來,胡天成就根據患兒病情、舌象和檢查結果調整方葯後回復。每天晚飯後他都會打開電腦一一回復郵件,有時郵件太多,夜晚十二點都還不能休息。這是他獨有的網上治病的「綠色通道」。
工作50多年來,他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上班總是提前到,對病員極有愛心,詢問病情十分細心,解答疑問,交代醫囑十分耐心。由於診病仔細,醫囑詳細,費時費力,所以胡天成總是晚下班,他常說:「在我的人生詞典中沒有遲到和早退這兩個詞。」有人調侃,醫生開的醫囑都是「天書」,但他的醫囑,連小孩子都能看明白。
弘揚家學采眾長,
他是我們眼中的「杏林大醫」
家學淵源,一脈相傳。在繼承發揚其父胡伯安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博採諸家之長,師古而不泥古。擅長化裁古方,創立新方,執簡馭繁治療小兒肺系和脾胃疾病以及多動症、抽動症、過敏性紫癜等常見病、多發病。對小兒感冒、咳嗽、肺炎和哮喘等病證,總結了「多熱證、多實證、多氣逆、多夾痰」的特點,將上述病證中因外感所致的類同證型歸納為風熱、濕熱、痰熱、燥熱等四個類證,異病同治,熔書本知識與臨床經驗於一爐,提綱挈領,簡明適用。他將治療風熱類證和濕熱類證的兩個經驗方研製成院內製劑「清肺口服液」和「清熱化濕口服液」,用治外感風熱或濕熱郁肺所致之發熱、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療效可靠,受到病員和同道好評。在治療脾胃疾病方面根據「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得陰則和」之理論,結合其父經驗,優化處方,進行劑改,研製了治療脾氣虛弱、脾陽不運之「健脾增食片」;治療胃陰不足、陰虛胃熱的「益胃沖劑」等系列製劑。用於治療小兒厭食、老人消化不良及一切脾胃虛弱之症療效確切。他治療「小兒高熱」「重症肌無力」「肺炎合併心衰」「哮喘持續狀態」「中毒性腸麻痹」「腸菌群失調腹瀉」等疑難危重症均有獨到見解和治法。
今天,他離開了我們,但是這位80歲老教授、老專家、大醫生給我們帶來的愛與感動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