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有位八面玲瓏之人,炙甘草,能和99.9%以上的中藥打成一片,並以其甘緩,補脾益氣和胃,為戰勝病魔貢獻不少的力氣。
辛甘大熱,陽剛氣十足,能讓十二經絡都感染上它火熱的工作激情,溫經逐寒,祛風除濕,宣通氣血倍兒有力。
用其補心陽以通脈,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再合適不過。
炙甘草配炮附子,一個性子緩,一個性子烈,既能牽制附子爆脾氣對人的傷害,解其毒性。又能調和藥性至不急不徐的狀態,補心益脾,補中益氣。
炮附子又如馬背上的爺們,喜歡四處走動攻伐,對體內之風寒濕暴打。
炙甘草之沉穩,能將其攻伐的成果守住。
使身體內外調和,對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不能暢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麻木、伸屈不利等有利。
炮附子通行十二經,有內外病同治之功,但主要對體內之風寒濕邪攻伐,若體表也有同樣的邪氣,誰又是藥效擔當?
桂枝向著天空中的陽光,熱情洋溢回答:我!
桂枝,是肉桂樹上最嫩的那一截,桂枝的生長都從它那兒延續,吸收到的天地陽氣多,這個陽氣用於體內,可散體內與體表寒凝,並使其化成氣,從體表以汗水的形式而出。
讓受邪氣束縛的肌表筋絡打開,那些肢節間的痰凝血滯,也被一道攻伐消解,從而達到除骨節疼痛之功。
由於桂枝生長時善於外延向上,與附子同用,可引附子至痛處,攻克風寒濕引起的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麻木,尤其是肩臂疼痛。
三味合用,所治的癥狀已很明顯:表裡陽氣俱虛,可用他們助陽通經絡,達到祛濕利關節,甚至風虛引起的頭重眩暈之效。
對發汗引起的里氣不足而短氣,炮附子可通心陽,桂枝能通肺氣,心肺之氣調和,加上炙甘草兩邊都占,又能緩中,平衡桂枝與炮附子的剛烈之氣,令短氣之症亦解。
但通常來說,祛濕僅靠發汗還不夠,人體最大的排水系統在下焦,需補脾燥濕利水方能達到。
為什麼要補脾?
脾主四肢肌肉啊!病變部位在肌肉、關節,與脾臟密切相關,從脾治,補脾祛濕,扶正祛邪,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甚受脾喜愛的白朮就此報到。
白朮不僅補脾益氣,還燥濕利水,能像烘乾機一樣燥濕,將體內之寒邪濕濁從皮膚推出去。又能像洗衣機一樣脫水,讓濕濁從下焦之排水系統出去,小便不利用它是太妙了。
由於白朮能溫暖地讓脾良好運轉,純爺們炮附子不僅溫暖脾,還溫暖腎,合用可讓先天與後天之精都得到補益,脾腎兼治益精氣不說,還可溫陽散寒,健脾除濕,利水,通經絡,不僅適用於風濕關節屈伸不利,麻木疼痛,還可消水腫等。
因此,四味一道,暖肌補中,益精氣。因風濕關節之濕主要在肌表,故以善治體表之風寒濕的桂枝用量為大。
這便是大醫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甘草附子湯方。
組成:甘草(炙),炮附子,白朮,桂枝
合用以治表裡陽氣俱虛、風濕俱盛、病偏於里、濕流關節的風濕病。
表現為骨節疼煩,牽引拘急不得屈伸,不能觸碰,一碰就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怕冷穿的厚,或身微腫等癥狀。
《外台秘要》載:驃騎使吳諧,受風后第七日,起身立刻便倒,大腿及手皆不受掌控,又腰背疼痛,通身腫,短氣,第二天服此湯一劑,通身流汗,病便好了。
《上海中醫藥雜誌》載:單用本方治療寒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之症2例,凡屬風濕寒痹,即使沒有汗出怕風、短氣、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其它更多的臨床見證就不一列舉啦!
溫馨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