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圍有很多人「陽了」,即便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居家隔離,或者戴好口罩,但感染者還是有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被傳染了。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空氣中不時漂浮著感染者呼出的,看不見的病毒呢?
跑者在室外跑步還安全嗎?
今天我們來詳解這個問題。
新冠病毒如何傳播的?
1、接觸傳播
觸摸被污染的物體表面比如中間動物宿主,然後用臟手觸碰嘴巴、眼睛,從而讓病毒進入人體體液,為什麼人員聚集性傳播導致感染的幾率很大就是這個道理。
舉個典型例子☟
病毒攜帶者抹了一把鼻涕,然後迅速又摸了乘坐的公交車扶手,而你短時間內也緊跟著摸了病毒攜帶者摸的扶手,這是你恰好眼睛癢,又用手揉眼睛,這時你被感染的風險就比較大了。
所以針對接觸傳播,勤洗手是最主要的措施。
通過洗手,可以有效沖洗或者消滅病毒,同時也不要習慣於用手去摸嘴巴、眼睛、鼻子等部位。
2、飛沫傳播
飛沫傳播主要利用了人的流動性,也就是說人員只要經過飛沫流動經過的空間,就有可能被傳染。
而針對飛沫傳播,口罩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防護措施。病毒並不會在空氣中單獨存在,單獨存在的病毒比較容易死亡,飛沫是病毒最主要載體,而口罩具有明確的阻擋飛沫傳染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陽性感染者比普通大眾更應該戴口罩,因為他們是潛在的病毒傳播者,他們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斷經咳嗽傳播的飛沫,減少病毒經飛沫的傳播。
據研究資料表明,當我們打噴嚏或咳嗽時,產生的飛沫像一團雲迅速擴散,能夠把細菌或病毒帶到2米左右的距離。
3、氣溶膠傳播
根據目前正在執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即將更新為第十版)介紹,新冠病毒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
打噴嚏是一個劇烈的霧化過程。噴嚏的氣流速度很猛,可達50米/秒,堪比15級颱風,這張圖是高速攝像打噴嚏後的飛沫的軌跡。
噴嚏的高速攝影圖像
綠色代表我們通常所說的飛沫,其慣性強,射程遠至兩米,但隨後很快沉降至地面。紅色部分是幾微米的小飛沫,其本身由於含水分少,在空氣摩擦作用下,水分蒸發,成為微米級的顆粒,也叫飛沫核。
飛沫核由於很輕質量很小,所以能夠懸浮於空氣中,並隨著空氣四處飄散,就屬於氣溶膠的範疇,飛沫核也即氣溶膠。
氣溶膠里的病毒在沒有滅活前,是不是就意味著其可以擴散至更遠距離,感染更多無辜的人呢?
氣溶膠的傳播性強於接觸傳染和飛沫傳染,這點是存在的,如果不近距離接觸病患,事實上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的風險就很小,但由於氣溶膠的存在,經空氣傳播的可能性就有所提高,比如說接觸傳播的距離是零,飛沫傳播的距離是2米左右,那麼氣溶膠傳播的距離可能更大一些。
但不要忽視一點,氣溶膠傳播越遠,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就越小。脫離空間距離而講氣溶膠任意傳播病毒是不科學的,我們不能陷入鑽牛角尖的爭論中。
所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介紹新冠病毒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經氣溶膠傳播,而在開放環境下因氣溶膠發生感染的風險是微乎其微的。
病毒是否像幽靈一般
無處不在?
NO!
雖然前文講了飛沫傳播的可能性確實是明確存在的,民眾不能臆想病毒就像PM2.5那樣隨時漂浮在空中,無處不在,稍不留神就會進入人體。
因為飛沫並不會一直永久存在,自然環境所具有的空間降解作用和自然選擇作用會有效化解飛沫。
病毒的主要使命是複製,就是在宿主細胞中將自己的遺傳物質複製,然後再傳播出去。
離開宿主細胞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傳播到下一個宿主,所以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並且時間越短,傳播效率越高,含有病毒的氣溶膠的確可以在空氣中存活一段時間,因為病毒外面的蛋白質包膜能夠保證它的遺傳物質RNA在空氣中存在一定的時間。
但如果一直漂浮在空氣中,一般也會因為乾燥缺水/紫外線照射/氧化等原因,導致遺傳物質遭到破壞。
沒有證據表明:此次冠狀病毒可以在乾燥環境中存活很久。
換句話說,病毒不會脫離載體(所謂載體包括血液、體液、唾液等等)獨立飄散,也就說大眾臆想空氣中到處是病毒,無處可逃的場景是不可能出現。
飛沫經口腔噴出,達到的距離畢竟是有限的,飛沫中水分揮發後,病毒基本就難以長時間生存,病毒也就隨時降解死亡。
所以,一般空氣流通場所,病毒密度是很低或者不存在的。此外,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周圍也是可能的病毒密度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可能隨時打噴嚏或者說話,飛沫就會傳播。
少去人多的地方,其本質原因就是人越多,潛在的病毒攜帶者也就越多。
請記住,空氣中並沒有單獨的病毒存在!
此外,冠狀病毒對熱較為敏感,置於56度溫度30分鐘即可使喪失感染性,冠狀病毒對有機溶劑和消毒劑敏感,75%酒精、乙醚、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紫外線均可滅活病毒。
室外空曠場所跑步是安全的
根據以上分析,即便在目前情況下,室外空曠場所跑步被感染者氣溶膠或者飛沫感染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運動除了給身體帶來全方位的益處,運動還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特別是在疫情導致民眾普遍存在焦慮情緒的情況下,運動具有很好的緩解不良情緒的作用。
而不良的情緒本身就會導致人體抵抗力的降低,所以運動對於平衡免疫系統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人體對於病毒是具有一定抵抗力的,而這種抵抗力在疫情流行期間,可能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運動是可以顯著改善人體抵抗力的,所以疫情流行的時候,更要重視體育鍛煉。
當然,一定要鑽牛角尖,說我在跑步時,旁邊經過一個人,這個人是陽新感染者或者無癥狀感染者,他的呼出氣正好被我接住,是否會發生感染?
早在2020年,科技公司Ansys就發布了一條視頻來提醒如果外出跑步的人們注意,即使與新冠病毒攜帶者相距2米,你也有可能被傳染。
視頻顯示並排運動的風險要比縱向跟隨風險低,因為這取決於感染病毒的飛沫飄散的方向。
在並排情況下,當一個人咳嗽或打噴嚏時,大多數飛沫會飛到跑步者後面而不是他的旁邊。那些飛沫將懸浮在空中。
如果您在他身後超過兩米遠,正好跑過來,您將直接撞向飛沫,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它們擴散掉。
同樣上面的情況,如果你沒有在他正後方跑,而是斜後方,並且保持社交距離,相對安全。
所以,選擇空曠場所,與他人保持2-3米安全距離跑步,即便你經過的路人是病毒攜帶者且處於排毒階段,你被氣溶膠或者飛沫傳染的風險也是很低的。
再次強調跑步不必戴口罩
三年過去,這一點應該成為共識:那就是跑步不戴口罩。
首先戴口罩運動阻礙呼吸,增加了心肺負擔,其次,運動時通氣量明顯增加,水蒸氣作用會導致口罩很快被打濕,濕潤的口罩防護作用大大降低。
對比不戴口罩、戴普通口罩和N95口罩跑步對於心肺系統的影響
圖1代表實際通氣量,所謂通氣量就是指每分鐘實際進或者出肺的氣體總量。
隨著速度加快,通氣量明顯增加,但帶著口罩跑步相比不戴口罩跑步,會導致通氣量明顯減少,也即氣體攝入量減少,這跟口罩導致通氣阻力明顯增加有關,並且佩戴N95口罩相比普通口罩,通氣量進一步減少。
700和600配速時,戴口罩跑步通氣量減少了15%左右,而500配速時,通氣量下降了將近20%,也即速度越快,越需要通氣量增加時,通氣量反而下降更明顯。
圖1 三種配速下戴口罩通氣量對比(升/分)
攝氧量代表吸入空氣後,身體經過心肺血液循環,能夠實際利用的氧氣量,從實際攝氧量來看,同樣也是隨著速度加快,攝氧量增加,但戴口罩跑步相比不戴口罩,攝氧量明顯下降,且N95口罩攝氧量下降最明顯。
換句話說,戴口罩特別是N95口罩跑步,導致身體無法吸入足夠空氣,氧供應不足,氧供不足,自然氧利用也就沒有了來源,加劇了身體缺氧。
戴N95以500配速跑步時的攝氧量只達到不戴口罩700配速跑步的水平,而500時實際攝氧量按理來說要明顯大於700。
圖2 三種配速下戴口罩跑步攝氧量對比(ml/kg/min)
從圖3可見,隨著速度加快,心率上升,同時戴口罩跑步相比不帶口罩,心率明顯上升。
這一點從邏輯上解釋也很清晰,帶著口罩跑步,攝氧量不足,血液流經肺部氧合不足,但肌肉運動又需要氧氣供應增加,這時心臟只能通過加快跳動,來彌補血液中氧氣含量不足的局面,也即戴著口罩人為製造了缺氧環境。
但心率上升,又會明顯增加心肺工作負擔,同時心臟拚命跳動本身也需要血液供氧,但血液供氧又沒那麼充分,心臟也處於相對缺氧工作狀態,從而加劇心臟疲勞。
圖3 三種配速下戴口罩跑步心率對比(次/分)
總結
目前處於疫情相對流行期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跑團約跑,在目前這個階段不是很合適,因為跑團成員不僅人員聚集,在跑步過程中往往也聚集在一起,氣溶膠傳播風險比個人跑步大,此時可能會增加一些不利的風險。
所以建議跑團目前可暫停例跑,改為跑者個人自行跑步。
冠狀病毒並不會像PM2.5那樣無處不在地漂浮在空中,你稍不留神就會吸入,空曠場所跑步時安全的。
再次強調:
跑步不必戴口罩,戴口罩不跑步!
鍛煉時應採取的重要預防措施是,與他人至少保持一米的身體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