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長期伏案工作學習,晚上回家低頭刷手機……近年來,頸椎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呈年輕化趨勢。頸椎病發作起來,會出現肩頸僵硬、疼痛、眩暈等各種不適癥狀,讓人苦不堪言。
中醫技術讓「生病」的頸椎輕鬆暢快
小陳今年28歲,是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雖然年紀不大,但是頸椎病已經困擾他足足10年。後來經朋友介紹,小陳就診於江蘇省中醫院特色療法中心主任醫師劉蘭英處。劉蘭英詢問了小陳的病史,做了相關檢查,認為小陳因為長期伏案工作,導致頸椎生理弧度變直,肌肉過度疲勞,於是出現頸部斜方肌等肌肉僵硬、酸痛,嚴重時還會出現頭暈等癥狀。
明確原因後,特色療法中心醫生張聰給小陳進行葯棒按摩、中藥封包、雷火灸等中醫特色療法,以溫經通絡、活血止痛。治療後,小陳感到頸部前所未有的輕鬆暢快。「真是太神奇了,沒想到中醫特色療法治療頸椎病的效果這麼好。」小陳高興地說。江蘇省中醫院特色療法中心治療頸椎病的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葯棒按摩
葯棒療法是在穴位上塗上特製藥油後,用木棒進行叩擊、按摩,使經脈血流加快,皮膚充血,肌理擴充,從而使痹阻之經脈得以通暢,不仁之肌理得以濡潤,達到溫通祛邪的目的。
中藥封包
中藥封包療法是將加熱好的中藥藥包置於患病部位或某一穴位上,配合一定的手法操作,通過藥物作用和熱氣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驅寒的目的。
雷火灸
雷火灸是用中藥粉末加上艾絨製成艾條,施灸於穴位上的一種外治法。該療法是在古代雷火神針實按灸的基礎上,改變用法與配方創新發展而成。灸療利用藥物燃燒時的熱量,通過懸灸的方法刺激相關穴位,利用熱效應激發經氣,使局部皮膚肌理開放,藥物透達相應穴位內,起到疏經活絡、活血利竅、改善周圍組織血液循環的作用。
防重於治,
頸椎出現不適要及時干預
頸椎生理曲度是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彎曲,是維持頸椎生理功能和穩定頭部的基礎。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有一定緩衝壓力的作用,在保護脊髓、神經根和血管方面有重要意義。當人們長期低頭看書或工作而缺少活動時,頸椎受到的壓力要比正常狀態下高得多,容易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如果還不進行干預,則可能進展為頸椎病。
劉蘭英強調,頸椎病重在預防。平時要保持良好的坐姿,保持自然端坐位,保持頸部、胸部挺直,頭部略微前傾,眼和桌面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離。躺著看書、玩手機,這樣做非常容易損傷頸椎,引起頸椎反弓以及肌肉損傷。」劉蘭英建議,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要適當地休息幾分鐘,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日常緩解頸椎不適可試試以下三招。
練習米字操
工作學習之餘,可練習頸部「米字操」活動頸椎關節。練習時將頭頂或者下巴當作筆頭,將頸部當作筆桿,重複寫「米」字。練習「米字操」可以拉伸頸椎周圍的肌肉,緩解緊張和僵硬的狀態,從而達到鍛煉頸椎、緩解酸痛的效果。
鹽袋熱敷
很多頸椎病患者都經常有頸部冰涼的感覺,並且特別怕冷,這時可以將粗鹽炒熱以後放到一個小袋子里,等到晾到溫熱的時候,將鹽袋放到頸部進行熱敷。這種方法能夠起到活血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促進局部的新陳代謝,從而緩解頸椎病所引起的酸脹感。
游 泳
游泳是比較適合頸椎不適人群的運動方式,因為人在游泳時通常需要不斷抬頭換氣,這個動作有利於鍛煉頸部肌肉。當然,運動需要持之以恆才有效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者要注意循序漸進。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