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
【病因】癲狂是一種精神失常性的疾病,多在精神因素影響下發生。常由於心情抑鬱或忿怒氣鬱所引起。後世多把癲狂相提並論。癲狂雖同屬神志失常之症,但在病因、病機及治療方面仍有不同。
本症常涉及現代醫學中的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病。
【癥狀】癲、狂二症可交替出現,統稱為癲狂。主症為言語、動作和情緒明顯的失常。
癲症起病比較緩慢,多表現為沉默痴呆,精神抑鬱,自言自語,語言錯亂,多疑善驚,時悲時喜,哭笑無常。
狂症起病較慢,多表現為狂躁易怒,不避親疏,登贏棄衣,時歌時哭,甚至打人罵人。
- (l)痰火上擾:起病急驟,性情急躁,兩目怒視,叫罵不休,毀物毆人,親疏不避,頭痛失眠,面紅目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2)陽明熱盛:面紅耳赤,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或數日不食。腹滿不得卧,便秘,尿黃,苔黃,脈沉數有力。
(3)肝膽鬱火:狂躁易怒,心神煩亂,驚悸不安,神不守舍,或詠或歌,或言或笑,胸脅脹痛,口苦發乾,舌紅苔黃,脈弦數。
(4)瘀血內阻:胸中憋悶,精神不寧,狂擾不安,言語不休,或沉默寡言,甚則終日罵置,少腹脹滿,疼痛拒按,舌質紅紫或見瘀斑,脈沉實有力。 - 【病因分析與鑒別】(1)陽明熱盛發狂與肝膽鬱火發狂:二者皆因火所致,但病位不同,陽明熱盛發狂,是邪熱內傳陽明,熱結陽明所致。故以面赤而熱,腹滿不得卧,妄言妄見,棄衣欲走,不避親疏,不欲食為辨證要點。肝膽鬱火發狂,是因七情內傷,肝膽氣滯,氣鬱化火,上擾神明所致。心神受擾,則心神煩亂,神不內守則言語失常,或詠或歌,或言或笑,心神不安,則或驚或悸,肝膽氣滯則胸脅脹痛。故以心神煩亂,言語無倫,驚悸不安,胸脅脹痛,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痰火上擾發狂與瘀血內阻發狂:一因於痰,一因於瘀。痰火上擾發狂,是因心胃火盛,灼津為痰,痰火搏結,上蒙心竅所致。以狂躁易怒,毀物毆人,舌苔黃膩,脈弦細數為辨證要點。瘀血內阻發狂,乃邪熱入里,血熱互結,上擾神明所致。以如狂發狂,少腹堅硬,痛而拒按。舌質紅紫或有瘀斑為辨證要點。
【治法】(以下僅供參考,請以專業醫生診斷為準)
(一)方葯治療
(1)遠志連心湯(清心安神9克,9克,茯神9克,膽南星6克,天竺黃9克,香附9克,鬱金6克枳殼9克,蓮子心12克,硃砂3克,竹茹9克,竹葉9克,半夏6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解:石菖蒲、遠志、茯神開竅寧神,健脾安魂;膽南星、天竺黃清熱化痰,清心定驚;香附、鬱金、枳殼疏肝解郁,行氣止痛,兼有清心之功;硃砂、蓮子心交通心腎,清心安神;竹茹、竹葉、半夏清熱化痰,可散風熱之邪,除胸中痰涎;甘草調和諸葯。
(2)十味溫膽湯(安神祛痰):枳實9克,陳皮9克.膽南星6克,半夏9克,竹茹9克,竹葉9克,茯苓9克遠志9克,石菖蒲9克,五味子9克,酸棗仁9克,水煎服
方解:枳實、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竹茹、淡竹葉清心火,自有痰火清,則安寐之實;半夏、膽南星燥濕化痰,息風定驚;黃連尤善清心經實火;焦酸棗仁、合歡皮、遠志養心安神;石菖蒲開竅寧神;五味子適用於陰血虧損,心悸,斂肺滋腎;共奏安神之功。
(二)針刺治療
(1)主穴:人中、神門、內關、大陵。
配穴:癲症加百會、足三里、靈道;
狂症加大椎、身柱、通里;
胸悶痰多加豐隆、中脘、解溪;
心煩不寧,用手抓胸加巨闕、璇璣、滑肉門;
不眠加風池、神門、三陰交;
登高棄衣加後溪、沖陽、陷谷。
(2)主穴:啞門、內關。
配穴:人中、承漿、後溪。
(3)主穴:太沖、足三里。
配穴:強間、後頂、四神聰、兌端。
(三)刮痧治療
治則
刮拭手手少陰、手厥陰、足太陽經穴部位為主。
主刮經穴部位:大椎、大杼、膏肓、神堂,風府至肩井。
配刮經穴部位:人中、勞宮至大陵、上脘、大鐘。
操作方法:
要疏肝理氣,健脾除濕。首先,刮一下心經心包經,開陽脈,頸椎刮透,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全部刮到,然後重點刮肝脾在背部的投影區。
(四)艾灸治療
序 | 穴位名 | 參考溫度(℃) | 參考時間(分鐘) | 備註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單穴 |
足三里 | 48 | 40 | 雙穴 | |
神闕 | 54 | 60 | 單穴 | |
第2天 | 期門 | 52 | 40 | 雙穴 |
太沖 | 48 | 30 | 雙穴 | |
肝俞 | 54 | 40 | 雙穴 | |
第3天 | 脾俞 | 54 | 50 | 雙穴 |
血海 | 48 | 30 | 雙穴 | |
三陰交 | 48 | 30 | 雙穴 | |
第4天 | 心俞 | 54 | 50 | 雙穴 |
內關 | 48 | 30 | 雙穴 | |
神門 | 48 | 30 | 雙穴 |
針灸治療本病具有較好效果,針灸可以化痰開竅醒神、鎮驚安神,宜用瀉法.亦可採用電針法、穴位注射法治之。在治療過程中.要對患者進行嚴密監護,防止傷人毀物。本病易複發.應在病症緩解後連續治療,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