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漸深,許多注重養生的人都開始防秋燥,卻很少人會注意防濕。看到這裡有人可能就有疑問了:
「燥」和「濕」不是對立的嗎?怎麼會同時存在?
從中醫的角度理解:
濕和燥都有內濕外濕,內燥外燥之分,在秋之季,以燥為當令之氣。
「濕」是體內無法被利用的水液,屬於代謝廢物,如果停滯在脾胃,不但影響脾胃的水濕運化,還會影響我們的消化吸收;
「燥」則是受氣候影響,體內津液被快速消耗,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等「燥」的表現,是一種身體的狀態。
體內的濕,不但不能滋養身體,還會妨礙脾胃吸收食物中的津液,津液不能濡養體表肌膚;
而天氣之燥,又增加了體表或氣道的津液耗損,內外受攻,秋燥明顯。
所以,如果你的秋燥遲遲不能得到緩解,很有可能就是暑天的「濕」在搗亂。
「治病必求於本」,這時候就不能再一味地「潤」了,反而是要注重祛濕,在食譜中減少助濕的食物。
秋天防濕,究竟有多重要
《黃帝內經》有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意思是如果秋天受到濕邪的侵襲,到了冬天就會發生咳嗽。這其實就是中醫「未病先防」理念的一種體現。
秋傷於濕,且在燥氣的烘烤下聚濕生痰,成為潛藏體內的隱患,在秋天肺氣較旺的情況下,一些輕微的陰濕之邪不見得馬上就會發出來。
等到深秋入冬,加上冬季是「水」氣當令,濕上加濕,潛伏的陰濕之邪便會暴露出來,從而出現肺氣上逆,以痰多為特點的咳嗽等現象。
也有體質比較弱的人,秋天就受到濕氣的困擾,誘發秋乏、腹瀉、風濕關節炎等。
而且,初秋不祛濕,如果冬天再一進補,滋補的津液容易被濕氣同化,不僅達不到補養身體的作用,反而還會助長濕氣。
但很多人不懂這些道理,認為秋天乾燥,會讓體內的濕氣減少,不僅不去調理,而且還不注意。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濕氣重?
一看舌苔:舌苔又白又厚,甚至發黃,舌體上容易有牙齒的痕迹,說明濕氣重。
二看排便:大便稀溏、不成形,黏在便池上不容易被沖洗掉,說明濕氣重。
三看胃口:食量減少,胃口不好,食欲不振,很可能是體內有濕氣。
四看精神:精神狀態差,容易睏倦、無力;尤其早上起床困難,睡不夠,無精打采。
當你發現自己出現上述癥狀時,基本就是體內濕氣重了。
秋天健脾
事實上,相較於外界的濕氣,內生的濕氣更容易被人忽略,由於季節轉變,貪涼的生活習慣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內濕就會悄然而生。
那我們要如何避免秋濕入體呢?
01健運的脾,防濕的根本
脾健運的人,不容易生濕,所以防濕的根本,首先是要有一個健康的脾胃。
對於消化了一整個夏天瓜果的脾胃,入秋之後就應該讓它休息休息了。
「瓜果」一個是寒,傷脾陽,脾陽不足則運化不利;一個是濕,助脾濕,導致水濕內生,引發腹瀉、便溏,潛伏下來濕氣也會成為冬天痰濕咳嗽的根源。
「肥美油膩之物」也要有所節制,入秋後濕氣尚重,脾胃消化功能仍然較弱,再吃不容易消化的肥甘厚膩之物,其重負可想而知,就更容易生痰濕。
此外,我們要知道,七情也會引起人體氣血的反應,由此影響臟腑的運作,而傷脾的七情,就是「思」。
秋天是個容易讓人悲傷、憂鬱的季節,思慮會使人的氣機流通不順暢,所謂「思則氣結」,時間久了,就會氣滯,氣機升降出現問題,脾胃作為氣機升降的關鍵,肯定會受損傷。
02
被錯過的「祛濕美食」
說到祛濕,一般人會想到吃薏米,其實在秋天,大自然饋贈給我們了一種更好的食材!
那就是有「水中人蔘」之稱的「芡實」,又名雞頭米,和蓮藕、茭白、荸薺等8種植物並稱為「水八仙」。
芡實,滋味甘淡。中醫里,淡能利水,可以把多餘的濕氣排出;同時又可收澀,更好地把補進身體的津液和精氣收納到腎里。所以說,吃芡實,等於把全身的濕氣,換成了滋養的精氣。
秋天容易乾咳,總覺得口渴的朋友,正好可以吃起來。
蓮子薏仁雞頭米糖水
食材:薏苡仁15克,蓮子15克,芡實15克。
做法:
1. 蓮子、薏仁、芡實洗凈,分別泡水30分鐘。
2. 食材放進鍋中,加500ml水,中火慢煮35分鐘。
3. 盛入碗里,加入一小勺糖桂花,就可以吃了。
功效:《綱目》記載,蓮子有固精氣的作用,與芡實的搭配,增加了整碗湯收斂的功效,讓身體只排出廢水,留下滋潤。
註:脾胃虛寒的人,建議把薏米炒過之後再煮,更能夠溫宜脾胃。
除此,常見的健脾利濕的茯苓、白扁豆、赤小豆;清熱祛濕的蒲公英、白茅根等,這些食物都有助於化解潛伏在體內的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