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林偉吟 劉文琴
圖/視頻 醫院提供
「要對病人有愛心,病人的安全、生命至上。」9月24日,由廣東省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主辦、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承辦的「廣東省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區慶嘉肝膽外科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逸仙膽道外科高峰論壇、第十三屆嶺南胰腺外科高峰論壇」,發布了紀念一代醫學宗師——區慶嘉教授逝世五周年紀錄片。
紀錄片展示了區慶嘉教授作為一名外科專家在臨床、科研以及教書育人上取得的碩果。而他的治病救人,堅持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刻影響著一代外科醫生的成長。

用一生在肝膽外科領域開疆拓土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創建於1835年,是中國第一家西醫醫院,是中國西醫學和西醫教育的發源地,至今已有187年歷史。醫院湧現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醫學大家,區慶嘉教授便是傑出代表。

區慶嘉1936年出生於東莞的醫學世家,1960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醫療系,1980年-1981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和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進修。2017年9月17日區慶嘉教授因病不幸去世,享年81歲。
醫者濟世,師者厚德。區慶嘉教授用一生在肝膽外科領域開疆拓土,救人無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樹起了一座座豐碑,詮釋了何為「醫者仁心」。「愛院、敬業、仁心、智慧」是這位「肝膽英雄」一生功績的寫照。
他敢為人先,創辦廣東最早的外科實驗室,提出「在一定的條件下結紮肝靜脈可保留所屬肝段」的新論點;他治病救人,堅持生命至上,一年365天,天天都回病房查看病人,即使是春節假期。有次他坐飛機剛到海南,得知颱風欲來,怕颱風耽擱回廣州的時間,他惦記著患者,便直接購買機票返回廣州,連機場都沒踏出。他勤學不輟,「活到老學到老」,56歲學電腦,60多歲學開車,生病住院時仍不忘查看文獻。

病人的安全、生命至上
被患者稱之為「「華南一把刀」,區慶嘉教授還是我國肝靜脈外科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的奠基人,他曾總結了自己50多年的從醫經驗和教訓,潛心反思外科醫生手術前的決策流程,提出外科醫生在手術前必須自我回答的八個問題,即「區八問」,整體而言就是得做到知彼知己。
他反覆強調,作為醫生要多接觸病人,要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在臨床工作中要注意患者主訴,因為凡事必事出有因,病人沒有無緣無故的痛,沒有無緣無故的血壓下降,醫者要堅持找出原因。
同時,他還強調,「對病人要有愛心,病人的安全、生命至上,千萬不要在病人發生合併症,需要再手術的時候,把醫生個人的面子、個人的事務、個人的安全放在病人的安全和生命之上,這個很重要的。」
在醫院的口述史文集中,區慶嘉教授曾對自己一生做了三點總結:「一是這大半輩子作為一個醫生,治好了不少的病人,也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不過治好的病人還是多數。二是培養了一批弟子,弟子們也正在發光發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對病人、醫院和社會有所貢獻,我甚感欣慰。三是本人對其他的東西都不大感興趣,唯獨面對病人,發現還有弄不清楚的問題時,喜歡尋根問底、『上躥下跳』、查來查去,希望搞個明白,我對這一點情有獨鍾。」

區慶嘉教授是外科醫生和科學家的一座豐碑
9月24日,以區慶嘉教授名字命名的肝膽外科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教授在會上表示,「區慶嘉教授是一位有著深厚血管外科背景的腫瘤外科專家,在他從醫從教的57年間,不僅帶領了醫院外科團隊實現診療技術上的一次次突破,還培養了一大批外科領域的領軍人才。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五年,但是他所創立的肝膽外科技術和理論,他為人師表和濟世救人的高尚品格,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區教授是外科醫生和科學家的一座豐碑。我們在此召開會議,是為紀念區慶嘉教授,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他的學術思想和醫學理論。」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膽胰外科和肝移植學科帶頭人劉超教授指出,近年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醫教研事業取得迅猛發展,肝門部膽管癌規範化診療、腹腔鏡肝切除、胰腺微創手術等診療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為培養我省肝膽胰相關專業人才、提升肝膽胰診療水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舉辦此次肝膽外科學術研討會,就是為肝膽胰專業同道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促進我國肝膽胰外科事業蓬勃發展,更上一層樓。(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劉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