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起進入三伏天,「蒸、烤、燜、燉……加水、添火、加水、添火」,在爆熱中憋悶,在酷暑中窒息,難熬的四十天來了。今年7月16日至7月25日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為「末伏」。
為何三伏天最難熬?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那麼什麼是高溫熱浪?
我國一般把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稱為高溫,連續數天(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稱之為高溫熱浪(或稱之為高溫酷暑)。三伏天到底有多熱?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竹窗》就曾寫道"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這是描寫"三伏天"的經典詩句之一。「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提示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
三伏天如何預防中暑?
很多人覺得,烈日炎炎,16℃的空調和冰凍的冷飲降溫最好。殊不知,當人運動或剛經曆室外的高溫,突然喝下冷飲或者馬上吹冷空調,大腦會「誤認為」人體內部的熱量已經散發出去,於是「下令」停止排熱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熱困難,餘熱積蓄,更容易中暑。高溫天氣里,不論運動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體攝入,不能等到口渴時才喝水。如需在高溫環境里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至少每小時喝2到4杯溫水(500毫升至1000毫升),少量多次飲用。
中暑後應該如何急救?
中暑的主要癥狀為頭痛、暈眩、煩躁不安、脈搏強而有力,呼吸有雜音,體溫可能上升至40℃以上,皮膚乾燥泛紅。如果不及時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會失去意識。一旦有人中暑,應儘快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補水補鹽,將其衣服用冷水浸濕,裹住身體,並保持潮濕。或不停扇風散熱並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體溫降到38℃以下。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識,則應讓其平躺,並儘快送醫院救治。
三伏天有哪些習俗?
「三伏天「避免長期呆在空調房中,影響排汗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選擇10點前或下午5點後去戶外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餡餅攤雞蛋」,就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魏氏春秋》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吃碗熱湯麵,身上發汗,可以去除體內的潮氣和暑氣。
三伏天如何養生?吃什麼對身體好?
調製幾款既營養又可口的粥品也不失為防暑降溫的好選擇。比如∶小米綠豆粥、苦瓜粥、玉米粥、薄荷粥、蓮子粥、百合粥等;另外高溫天氣下常喝果汁對生津止渴、清熱解毒也有較好的效果。常見的桃汁、梨汁、蘋果汁、葡萄汁、草莓汁、西瓜汁等果汁均可適量飲用。除了喝之外,吃也要注意。盡量少吃脂肪類厚膩葷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物,不易消化的食物會給身體帶來額外負擔,影響夏天胃腸的消化能力。
「冬病夏治」正當時
」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由來已久。冬病指在冬季容易發作或者加重的疾病,比如慢性咳嗽、慢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關節疼痛特別是關節冷痛、手腳冰涼等,夏治指在三伏天,對這些冬病進行積極的治療。從而可以減輕這些疾病在冬天發作的程度和減少發作的次數。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貼,還有三伏天扎針灸、拔火罐等。(在此要提醒各位,冬病夏治是醫療行為,一定要在正規的醫療機構完成)
點贊關注我們,私信發送:三伏 免費領取行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