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羅森塔爾實驗,也被後人稱為 「皮格馬利翁效應」或「人際期望效應」。
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在考試監考員的幫助下,一至五年級的學生在學年初進行了一場智商測試,但學生並不知道這是智商測試。測試的結果老師也不知情,只有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知道學生智商測試成績。
隨後他們隨機抽取了20%的學生作為前途光明的學生,並將寫有這些學生名字的名單交給了老師,還特意囑咐老師要對名單保密,以免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老師也積極配合做的很好。學年結束時所有學生又做了和年初相同的智商測試。
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為什麼羅森塔爾要進行這樣的實驗呢?這是因為他想證明老師的期望會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在進行這次實驗之前,羅森塔爾曾對「他人的期望會如何影響」做了大量研究,並猜測「現實會被他人的希望值所左右」,也就是說個體的行為和被寄予的期望會趨於一致。
而這次校園實驗的結果也正如羅森塔爾期待的一樣,那些在名單上的學生的智商測試成績要比第一次顯著提高,而那些不在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則沒有發生類似的顯著的變化。
羅森塔爾的這次實驗,說明了什麼問題?這裡面涉及「暗示」的作用。教師因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讚許等行為,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
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複,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自我實現預言,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給予自己積極的暗示,就會起到鼓勵、促進的作用,促使個體敢於突破和取得進步。
不過,反過來說自我實現預言也是人對於自我認知的圖式思考過程。每個人的認知,會決定著他的未來,還有行為上的變化。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遇到這樣的現象。遇到同樣的挫折和困難,有的人會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再是艱難的情況也願意麵對;而有些人則會「唉!這就是命,就這樣吧。」相同的場景,引發的是一個人不同的心理活動。
性格決定命運,也揭示了自我實現預言的心理過程。如果你相信自己,不會把預言當做自己的條條框框,能夠意識到這樣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敢於突破,那麼你就能獲得成功;
相反,要是你過於認命,遇到事情很消極地面對,事情也一定會像你的預期那樣,朝著失敗的道路前行。我認為自己是失敗的,沒辦法面對,那麼我就不會行動;你不去行動,必然的結果就是失敗。
例如你去參考高考,你要是畏懼考試難度,不去考試,你100%會考不上大學;但如果你去考了,有可能考不上大學,努力了,說不定會有希望考上。
說到底,自我實現是人的思維牢籠,只有當你突破了思維和認知的局限性,敢於行動,才有可能消除暗示對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