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中,神將世界一分為二,孩子們得到了脆弱、天真和快樂的那一半。
可在現實生活里,孩子們的世界裡同樣不乏痛苦,他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焦慮,情緒更容易崩潰。
2012年,有研究人員對我國2679名10-25歲的青少年做了抑鬱情況的調查,發現青少年抑鬱的比例為20.3%。
換句話說,每5個孩子就有1個存在抑鬱傾向。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而抑鬱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現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越來越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而會有這麼多孩子會抑鬱呢?
心理學家羅洛·梅曾指出:「兒童產生焦慮與壓抑,很大程度上源於父母。」
那些飽受抑鬱困擾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家裡缺少積極向上的氛圍,歸根結底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高壓管理」會使孩子抑鬱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6歲女孩可馨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
可馨從3歲起,就成了課外班的「常客」,5歲開始學習1年級的課程,6歲就開始接觸金融理財,完全沒有普通孩子應有的快樂童年,時間計劃細化到了每分鐘。
為了滿足媽媽的期待,只有6歲的可馨表現得異常聽話,從來不忤逆媽媽的任何要求。
可處在這種「病態」的高壓管理之下,可馨的精神世界無比貧乏,她每天想的是如何達到完成媽媽定下的目標,成為媽媽心中「完美」的小孩,巨大的壓力讓她喘不過來氣,她說「我沒有快樂」。
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愛的深沉,實際上,孩子也會傾盡一切來讓父母開心,努力達成父母對自己的期待。
但如果家長對孩子實行高壓管理,儘管孩子看似變得越來越優秀,掌握了同齡人難以掌握的技能,心卻會和爸爸媽媽越來越遠。
久而久之,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孩子受負面情緒擠壓,遲遲得不到發泄,很容易引發心理健康問題,乃至於發展為抑鬱。
父母的情感忽視,會使孩子抑鬱
記得去年有個話題衝上了熱搜,叫「告訴我媽我有抑鬱症後」。
這位網友飽受抑鬱症折磨7年之後,抑制不住地產生自殺念頭,無奈之下向媽媽求助,希望能夠得到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
可當她鼓足勇氣,終於開口時,媽媽卻一臉疑問地回答:「你總是這樣,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自己忍忍嗎?」
女孩難以置信,但仔細想想,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畢竟媽媽從來沒有重視過她的情感需求。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意思是當孩子無論做什麼、說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時,孩子就會感到失去存在感,覺得自己「不被愛」。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患上抑鬱症,或者是有抑鬱症傾向,與父母的情感忽視有直接關係,家長的漠視令孩子苦不堪言,向著抑鬱症不斷發展。
避免孩子抑鬱,家長要完成兩個「任務」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提到,家庭教育有兩個關鍵性的「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所謂「親密」,即不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時刻滿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關心、被愛護。
而「獨立」則是適時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讓他能夠真正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不是父母希望的那個孩子。
我們避免孩子抑鬱,關鍵就在於完成這兩個重要的「教育任務」,盡量為孩子營造好的成長環境,既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使孩子具有存在感,又能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孩子感覺舒服鬆弛。
只有家長能引導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找到適合孩子的、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使其快樂地長大,避免焦慮抑鬱。
老苗結語:
有報道稱,童年時期經歷過負面遭遇的人,患抑鬱症的概率比沒經歷過的人高4倍。
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時刻留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別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完成兩個「教育任務」,用恰到好處的愛陪伴孩子成長。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抑鬱會有哪些表現?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