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專家支招家長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2022年10月30日18:30:26 心理 1818

「心理承受力差」「愛頂撞父母」「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青春期的孩子經常被貼上各種標籤。近期,北京市公安局處置了幾起事件,這幾起事件的共同特點是當事人都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有哪些特點?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該怎麼做? 心理專家指出,青春期的孩子身體逐漸發育成熟,但心智還沒完全成熟。隨著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常常很自戀,有時又會不自覺放大自己的缺點。對此,專家建議,家長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交流,在自己可控的狀態下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利和自由。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小馬拉大車」

據北京市公安局官微10月12日消息,10月8日晚10點多,安定門派出所接到許女士報警求助稱,其16歲的女兒因與自己發生爭吵,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正值深夜,民警擔心女孩單身一人出現意外,一直給她打電話、發簡訊,最後終於添加上了微信。

「我不想看見她。」在民警耐心的勸導下,雖然女孩放下抵觸情緒,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但起初仍拒絕與母親許女士溝通。

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專家支招家長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 天天要聞

民警與離家出走女孩的聊天記錄。圖/北京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北京」

北京市公安局在通報中稱,近期,警方處置幾起事件,這幾起事件的共同特點是當事人都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女兒離家出走,寫了絕筆信,電話能打通,但是不接。」據北京市公安局的通報,一名13歲女孩的父親向朝陽分局常營派出所報警求助。根據監控,民警找到線索,並帶著孩子父母沿著可能的路徑一一找尋,最終在一小區外的路邊找到了她。警方經了解得知,該女孩從小就比較敏感,因感到學習壓力較大,怎麼努力也達不到預期,漸生挫折感,鬱悶無處排解的情況下決定離家出走。

「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獨立的需求特彆強烈。包括離家出走,都是他們最願意乾的事兒。」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說,不應該給青春期的孩子隨意貼上標籤,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首先要從他們的生理狀態談起。

肖斌介紹,雖存在個體差異性,但通常認為的青春期是從10、11歲開始,持續到18、20歲。青春期是孩子身體外貌、第二性徵快速變化的時期,對感興趣的東西學起來非常快,使他們自我認知處於「爆棚階段」。

同時,雖然青春期的孩子身體逐漸發育成熟,外表看起來像大人,但心智還沒完全成熟。

「剛入小學的時候,孩子崇拜老師,聽老師的話。」肖斌說,但隨著身體能力增長和知識積累,加之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途徑的增多,他們對老師的崇拜感、權威感逐漸減小。

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培訓辦公室專項培訓師、積極心理學研究者與實踐者賈新超也指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的逐漸成熟使得他們有了成人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希望擺脫父母束縛,常常很自戀,有時候又會不自覺放大自己的缺點。

「情緒不穩定,有時多愁善感,有時喜怒無常。」賈新超說,這時,他們渴望被尊重,不願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因此常常會頂撞父母以彰顯他們的權利。同時,也非常在意他人,尤其是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將同齡人彼此之間的交往與認可看得極為重要。

「把目標定得很大,實際上很難實現,但此時又是自尊心特彆強的時候,有個通俗形象的比喻:是個小馬,拉了個大車。」肖斌說,正因為如此,青春期的孩子們很需要父母的支持,幫助孩子平衡依戀與獨立之間的關係。家長需要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獨立的意識與探索的行為;同時,也能夠接受孩子受挫或失敗,給予孩子理解與共情,共同面對困難,幫孩子一起想辦法。

家長要學會尊重,與子女平等交流

如何向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

楊女士的孩子今年讀初一,成績一直在班級中游徘徊,她希望兒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全面發展,平時盯著孩子做作業,讓孩子學英語,上興趣班,課程安排得比較滿。

楊女士說,自己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孩子將來可以考上一所好大學,有一份好工作,可以有更好的生活。有一次,兒子的英語成績不夠理想,她就嘮叨了幾句,帶著點訓斥的語氣,兒子一聲不吭就把自己關進屋裡。這讓她又氣又急。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期待高,往往只是提出一個要求、目標,用最簡單的命令方式展示權威,而缺乏中間可操作性的指導過程。」肖斌說,以背詩為例,家長給孩子提出要求:用10分鐘或者半小時背下一首古詩,時間到了檢查。此時,強烈的自尊讓孩子處於焦慮狀態:背不下來怎麼辦?爸爸媽媽會不會訓我?老師會不會訓我?

「如果因沒能完成要求遭到家長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就會為了自尊而戰。」肖斌說,他們有的選擇憤然出走,有的則把自己關在屋裡,拒絕和家長說話,然後在生活中或者網上和「同病相憐」的人交流,一起吐槽,獲得支持感。「正確的做法是,作為家長,可以給孩子出主意,分享技巧,一起商量如何背下這首古詩,要有互動和指導的過程。」

肖斌建議家長,在生活中,可以多和孩子增加與學習無關的互動,比如做家務、進行體育運動、出去遊玩等。另外,父母也要把姿態從權威的角度降下來,與孩子保持平等交流,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和自己保持緊密聯繫。

賈新超也指出,家長有時會無法控制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反覆嘮叨,尤其是在孩子的某些問題上反覆強調,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有所改變,而且會增加孩子的反感度。

他表示,家長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教育模式,尊重孩子,與他們平等交流,當成大人一樣來交往,在自己可控的狀態下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利和自由,不去輕易干涉他們,更不要去偷窺隱私。「適度的運動、冥想、擁抱、每天堅持記錄三件好事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積極情緒,在生活中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堅持,一定會有好的成效。」

講究策略,讓孩子為自己需求「買單」

「也許有家長問,要不要通過製造挫折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答案是否定的。」賈新超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很多挫折,他們的大腦還在生長發育中,當挫折造成的壓力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對大腦產生一定損害。「假如孩子長期受到巨大的壓力又不能及時復原,那麼他的大腦就會處於持續的壓力荷爾蒙中,這對大腦的發育是非常不利的。」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家長對子女提出的需求就要全部滿足。王女士的女兒是某個明星的粉絲,喜歡購買偶像代言的商品。王女士說,如果只是買些日用品、零食也就算了,但有的代言商品並不便宜,動輒數百上千元,不給買孩子就不高興,兩人還因此爭吵過。但也有的家長不是直接拒絕孩子的需求,而是採取迂迴戰術,「你要買,可以!但要做家務,用家務換成積分,再用積分換錢。」

「孩子有需求,這沒問題,但要實現它,就得付出,得為自己的需求買單。」肖斌認為,家長採取迂迴戰術是很好的方式,而且這個方法最好不是突然使用,而是從小開始使用。

肖斌提醒家長,不要孩子提出一個過分的、不合理的需求就立即糾正改變,這很容易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弄僵,後面沒有了再繼續溝通的空間,需要講究策略,「父母的目的也不是要打敗自己的孩子,是要幫助他成長。」

「有研究表明,父母與子女關係越親密,子女的抗挫折能力越好。抗挫折能力與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懲罰、嚴厲呈顯著負相關,與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賈新超指出,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孩子抗挫折能力就高;父母過分干涉保護、懲罰嚴厲、否定孩子或過分偏愛,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低。

他同時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對孩子,鼓勵的作用永遠大於批評,當你希望孩子有所改變的時候,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鼓勵。」賈新超說,比如孩子總是玩手機,很多家長就會訓斥「一天天就知道玩手機,不知道看會兒書嗎」。實際上,家長的真實想法是孩子不要沉迷於手機、要有個度,這個時候可以換種說法,比如「媽媽相信你可以控制好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再玩十分鐘你是不是可以看會兒書或者休息一下。」同樣一件事情,換種說法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孩子往往會朝著鼓勵的方向成長。

新京報記者 蘇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