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趙子坤
編輯/ 李原
「人生教練」需求爆發
去年,28歲的阿淼為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專門從武漢跑到上海,花300塊好不容易掛到心理科。但只和醫生打了個照面,沒做心理量表,也沒多問問題,就直接被下了結論:「你沒什麼事,只是很脆弱」,還被醫生推薦多看看心理學公眾號。
阿淼被匆匆打發,感覺自己不被重視;也不敢亂吃藥,「(醫生)給我一種你們這些小女生沒經過人生挫折,只是瞎矯情的印象。」
阿淼轉而求助「人生教練」(Life Coach)柴小狼,雖然一次諮詢599元/小時價格不菲;但同為藝術專業出身,她感覺大家是在「同一場域」對話。阿淼講話慢條斯理,用詞抽象,而柴小狼能對她的表達有「共顫感」。
某種程度上,「人生教練」承接了從心理諮詢中生長出的需求。過去幾十年,心理諮詢更傾向於給出解決問題的路徑。而當共識日漸撕裂,標準答案難尋時,「人生教練」也契合了這種更加不確定的時代情緒。
現在市場對「人生教練」的需求無疑是強大的。以柴小狼為例,她現在幾乎從不操心收入,也不必主動去尋找客戶。甚至於客戶們想要約她的時間,也難以定下。今年以來,她把599元/小時的教練價格慢慢漲上去,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依舊有源源不斷的人來找她諮詢。
相比於解決「歷史傷痛」的心理諮詢,人生教練注重的是「如何幫助客戶推進前行」,更全程跟進客戶的進度。一般來說,「人生教練」的談話會從你最想交流的問題開始,由諮詢者主導。根據國際教練聯合會(ICF)的說法,人自身便是完整、有創造力的個體,可以依靠自己找到解決方法。與心理諮詢相比,「人生教練」更側重於自我探索,通過不斷地傾聽、溝通、追問,幫助客戶把外在問題、衝突轉化為內心想要的結果。
需求最旺盛時,阿淼一周會與「人生教練」保持2-3次的聯繫,後來索性買了一張2萬元的年卡。她一度還會擔心,過分依賴對方,「是不是被洗腦了?」但在教練們的持續鼓勵下,阿淼完成了每日考研看書計劃、創作自己劇本的計劃,從不適合的工作環境辭職,整個人的狀態變得更舒展、更自洽。
阿淼認可對「人生教練」的投入是「一項對人生的投資」。經過半年多時間,她覺得自己已經越來越不需要「教練」了。只要偶爾聊上兩句,「點撥」一下,便已足夠她恢復能量。
Jade現在是一名「人生教練」,她畢業於上世紀90年代,做過外貿、市場、銷售等許多工作,開過一家獵頭公司,還擔任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職業發展中心負責人。在清華執教時,一個讀大三的女孩找她諮詢。女孩曾是市狀元,一直厭惡所學的會計專業。她更喜歡繪畫和攝影,極有天賦和創造力,但母親堅決反對,勸她學經管才更容易找工作。
在Jade的所見中,像這樣人生所愛與職業所選彼此「錯配」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一路名校的外資所律師,人到中年決意轉向電影發行;有「四大」的報表高手,看了一輩子數字卻對財務深惡痛絕,直到覺察到終極職業夢想是「消滅財務」,轉而計劃和做IT的丈夫合資開技術公司;也有做了幾十年銷售的男子,臨近退休才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對外,卻已蹉跎半生。
(來源:視覺中國)
「Life Coach」這個職業對國人來說還有些陌生,又經常跟心理諮詢混淆。但在國外,「人生教練」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Jade發現,幾乎所有美國社區的電話簿上都會有一兩個服務社區的「Coach」,普及度跟牙醫、心理諮詢師一樣。Jade目前所在華人片區的父母,孩子上大學前都會來做一次教練諮詢,幫助孩子確定方向。
在十幾年的職業諮詢中,Jade見過許多捧著閃光的學歷、闖入最熱門的行業,卻最終在庸庸碌碌中苦苦掙扎的人。她現在是一位「人生教練」(Life Coach),工作是為低成就感、職業倦怠、人際關係緊張的人提供支撐。用時興的話說,她要「解放」的是陷入「精神內耗」的人。
「但職場的成功跟智力水平常常是不掛鉤的,更多軟性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國外哈佛、麻省畢業的,多數人最後也不過就是打工仔。」Jade說。
而相對於豐富無垠的人生,國人的職業和價值選擇多趨向同質化。Jade見到大量精英學子前些年在大熱、高薪的行業中捲來捲去,最近又紛紛湧入考研、考公、考教等「安穩」賽道,或者在大城市、回鄉的選擇里反覆「橫跳」。
「年輕人最常見的職業焦慮是倦怠、迷失、缺少價值感,又無法定義誘因,難以處理職場舞台上的衝突點。在職場背後,還交織著家人、社會、情感關係。」許多人疲於應對工作,轉而求助心理諮詢,或者在抑鬱、焦慮時就醫。但吃了葯癥狀緩解後,回到原有環境中,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人生教練」進入大廠福利
實際上若不引入外力,每個人對自我的認知都難言客觀。目前流行的MBTI、霍蘭德(職業偏好)等測評,Jade表示其結果通常有30%-40%都不準確。「特別是30歲以下年輕人選的時候,會選擇他想成為的人。而35歲以上的人再做,他的個性也已經被職業塑造了。」
在大廠中,除了傳統的心理諮詢,類似「人生教練」的項目也正被納入公司福利,針對於管理層的定製項目則更為普遍。
「一家公司一年在其中投入超過百萬很正常。」創問中國教練中心創始人何朝霞說。創問為國內不少大型企業提供過教練服務,如阿里、OPPO、博世(中國)、輝瑞製藥、諾亞財富等。其中為企業高管、業務部門骨幹、核心員工提供的訓練服務費從3000元-1.5萬/小時不等。
這幾年,何朝霞明顯感覺到公司端的人才培養與發展設計更加「教練化」,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常規領導力培訓。「公司希望用定期深度會談的方法,幫管理者保持高競技、高能量狀態。」
何朝霞說,有些大廠為此設立了單獨的部門,「內部級別很高」,有的從屬於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有的成立了內部教練俱樂部,去服務於整個公司的流程改進和業績提升。
雖然其實質效果如何,大廠員工對此莫衷一是。「感覺就是行政也在卷,變著花樣提供福利。」一位體驗過兩家大廠教練、心理諮詢服務的員工評價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際教練聯合會(ICF)認證的PCC級生命教練京凡表示:一般會尋求人生教練幫助的,不乏各個行業的精英。他們自主探索能力強,想要藉助外力找到自己的答案。諮詢中,人生教練往往會深度參與到客戶的生活當中。負責任的教練一定會選擇啟發為主,不會給予標準答案。「因此好的老師通常是在深度人際關係中口耳相傳,在外開課大肆宣揚的反而真偽難辨。」
「優質的人群,只要需要,就能停下來,在這片湖水照見自己。」京凡概括,他們需要的是教練幫助其打開另一個側面的內心。例如一位女性高管煩惱,已經給媽媽買了房子,但媽媽還是希望跟她一起居住。在與教練的共同探索下,這位女性自己說出:其實,她和媽媽都在用最好的方式愛著對方。
類似的體驗常被諮詢者描述為「完全的被接納」和「深深的連接感」。這些專業「人生教練」能提供的信任,正是機構化、標準化的醫院和診所難以給予的。
袁栗將她體驗的「教練過程」形容為一次「觀念分娩」,教練扮演的是「助產士」的角色。不做價值判斷,不給出建議和答案,只用深度提問帶領自己探索內心暫無踏足過的廣袤野地。
最近,袁栗正在開車穿越美國邊境——這是她踏上環美路途的第48天。從波士頓、愛荷華到德州、亞特蘭大,她和小車「愛民」走遍了美國39個州。這個23歲的女孩,在過去兩年里,經歷了一場人生風暴:感染新冠、和交往5年的初戀男友分手、被迫斷掉回國計劃,撕掉了「循規蹈矩」、「賢妻良母型女孩」、「恐懼開車」的標籤,她不再奢求生活的確定性,「我在等答案自己浮現」。
袁栗今年還在讀研,同時兼職4份工,成堆的論文和作業壓在頭頂。但她堅信:你一定做得完,辦得到。這種「心底聲音」的出現是「教練」後的結果。2020年3月,袁栗進行了第一次教練會談。她躺下來,戴上耳機,模仿16歲-21歲的自己給自己寫信,把信念給另一端的教練聽。在每封信的結尾,她發現自己都在問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還不分手?
16歲就在一起、外界看來又高又帥、知根知底的男友,其實在對自己施加難以言說的情緒暴力。朋友們無法理解,她也很難開口。「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教練的聲音在黑暗中響起。她緊閉雙眼,嚎啕大哭。兩個星期後,她結束了這段5年都難分掉的戀情。「有時候會覺得,教練知道所有的答案。但轉念一想,我也知道所有的答案。教練只是一面鏡子,幫我照出了內心的答案。」
「鏡子」也是人生教練們常使用的一個比喻:幫助他人,照射內心。來諮詢的人們多半正被人生「卡住」,他們期待剔除外界嘈雜的聲音,甩掉強加於己的標籤,發掘出一個真實的「本我」。
賽道尚小,隱憂不少
要成為「人生教練」,目前主流的路徑仍是「考證」。20世紀90年代,美國財務規劃師托馬斯·羅納德開發了專業教練的訓練課程,成立了國際教練聯盟(ICF),並開始對專業教練進行國際認證。根據教練時長,分為ACC、PCC、MCC三個級別。入門級ACC級別的教練需要學習60個小時以上的認證課程,實踐教練時長100個小時,同時還要完成一定時數的mentor coaching(督導)。而PCC需要500個小時實踐,也要通過在線的理論考試,學費在5-8萬人民幣左右。
根據官網數據統計,目前國內拿到國際ICF認證的不到2000人。何朝霞表示,在機構參加過ACC級以上的專業課程學員近3000多位,正在參與及已獲得ICF認證的學員約15%,大部分學員參與專業學習是為了自我成長和掌握深度對話的能力。
像柴小狼這樣上過課、有ACTP(系統教練培訓項目)證書,但參與級別認證的「野生」教練也為數不少。她做過諮詢、療愈和旅遊項目,因自己有「注意力缺失症」而走上探索之路。後來開始研究心理學、行為學,在知乎、豆瓣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寫科普文、開直播分享等等。
柴小狼目前的諮詢方向更側重於生活。她認為,人生教練始終探討的是關於「存在」的問題,其底層邏輯承接了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管理學的許多理論知識。大家所熟知的平衡論、SWOT分析、GROW模型、馬斯洛五層次等管理學或哲學模型,都可以是教練參考的工具。
柴小狼的客戶目前更多是創作力、敏銳度更強的「藝術圈」群體。她最初的種子客戶也是朋友、同學口耳相傳,後逐漸有內推、社群和社交媒體分享吸引來的人。歸根到底,強大的感知力、共情能力,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仍是教練從業的關鍵。
不過,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人生教練」這個職業仍處於發展早期。不僅目前認證和上崗標準遠未統一,因與諮詢者有深度經歷的溝通可能,其職業危險和隱患也可能在未來隨著賽道的擴張而顯現。
多位人生教練均表達了相似的觀點:首先要確保諮詢者是一個健全的人,沒有被過去的嚴重事件阻礙。教練可以創造可行的策略,幫助個人實現工作、生活的特定目標。但教練只「向前看」,不會像心理治療一樣處理衝突,或負責療愈。
人生教練需要明確與客戶之間的溝通界限。更多時候,教練像個「計劃陪伴師」,例如柴小狼客戶有「每天拍自己照片」的計劃,她們便會拉群,監督鼓勵她。
京凡則著重強調:對於諮詢者的經歷,教練可以探索,一定不要「挖掘」。「教練要喚醒客戶的自主性,絕不能說我要引導你達到最好的目標。如果有教練說你該如何如何,就要特別小心。」
現在,圍繞「人生教練」,已衍生出了幾乎涵蓋人生各維度的內容:職場進階、親密關係、親子教育、掌控情緒、自我成長等等。「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客群,深耕下去才可能賺到錢。」何朝霞說,現在國內較可落地的是「教練+」,也就是用教練技術疊加一些其他技能,比如親密關係解答、親子關係調節,或者女性認知、職業規劃等等。
何朝霞表示,純個人成長向的獲客和接單難以計算,現在賽道上能保持穩定長期收入的,還是被「收編」進企業內部做培訓的職業教練、團隊教練。
例如一家擁有超萬名員工的科技公司HRD曾對她表示,當下對組織領導者培養的重視程度是「上百個管培生,十年內能走出一個業務老大都值得」。在這樣的人才期許下,想要組織保持高競技、高工作能量的狀態,企業也願意付出培訓成本。
特別是對於一些渴求組織變革的老牌企業來說,亟需外部力量去推動、改善團隊環境。希望藉助企業教練調整團隊固有認知。何朝霞表示,目前團隊教練的接單非常火爆,「成熟的教練都忙不過來。」
而對於純個人向「1V1」服務的「人生教練」來說,「學了資質就能從業的人非常少,國內真正賺錢的還是做培訓的。」Jade說,不少人曾向她諮詢想進入教練行業,她都會請對方思考,你到底能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
畢竟從事教練行業,也要大量吸納負面情緒。教練自己也要做定時的情緒「排毒」,這個處理過程並非所有人都能完成。挑選客戶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場「雙選」,如果遇到非常抗拒對談,心理上明顯存在「繞不過去黑洞」的人,「我們還是會推薦對方去做更專業的心理諮詢」,Jade說。
(袁栗、阿淼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