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重建自己的反應模式,離不開你的「刻意練習」

2022年10月06日20:48:42 心理 1868

精神分裂症也好,雙相情感障礙也好,康復的根本在於患者在藥物治療恢復常態以後,要清醒認識精神癥狀背後的心理動因,每一種癥狀背後往往對應一種或幾種心理動因,這是患者本人自救的重要路徑,至於基因遺傳缺陷,神經遞質異常、大腦器質性改變,拋開有無確切的公認證據不說,即使真的存在,患者個體本身對此也很難有大的作為。

精神分裂症:重建自己的反應模式,離不開你的「刻意練習」 - 天天要聞

患者可以改變什麼?改變對自己、家庭、社會的認識,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期望,調整的三觀與主流更靠近一些,提升自己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的期望與客觀要求相去甚遠,你會覺得沮喪痛苦,當你的三觀與主流偏離太多,你就很難融入社會大環境,當你的能力與你的期望、環境要求不匹配,你就無法在這個社會大課堂里遊刃有餘,存在感就很難涮起來,一個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沒有存在感,同時對自己又有那麼高的期待,長期持續下來,雖然不至於患上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但是焦慮、迷茫、抑鬱的狀態大概率是難以避免的,如果自己的心理發展水平又不夠成熟,那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紊亂,甚至免疫功能紊亂,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精神分裂症:重建自己的反應模式,離不開你的「刻意練習」 - 天天要聞

改變的過程,就是放下自己過去的執念,重塑自己的思想體系和價值體系,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都有獨自的價值,滄海之大,我成為其中一滴有滋味的水足矣。

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痛苦的,因為這意味意要放棄自己的過去,等於是對自己過去的自我否定,而且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就像你每個月拿到的薪水,那是你犧牲了無法娛樂休閑、頂著無數烈日風雨、消費無數腦細胞後得到的結果,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

精神分裂症:重建自己的反應模式,離不開你的「刻意練習」 - 天天要聞

成長、蛻變、進化,是持續耗能的,而且還需要正確的方法和技能,如果沒有自我賦能和外在支持,這個過程就很難持續下去,所以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康復過程,要讓自己看見努力的價值和意議,作為家長和親友要見證和激勵這種努力的意義,為患者的繼續努力賦能,遺憾的是,很多患者和家長都沒有注意到這個關鍵點,增力和減力帶來的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差別。

通透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康復的底層邏輯,才能駛入康復的快車道,有很多人寄希望於靈丹妙藥拯救自己,將自己的命運託付給別人,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上面主要講了「為什麼(why)」這個問題,至於"怎麼辦how"這個問題,涉及認知經驗、人格塑造、能力訓練、癥狀消除、三觀建設等多個方面,每一個小問題,又會涉及若干具體細節,每個細節還需要刻意練習,我會在以後抽時間來講。不懂複雜的方法,也不要緊,你可以去嘗試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你去堅持把它做下來,做到底,你會自己原來真的還是不錯的,不是自己原來想像的那象糟。

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放下雜念,多做少想,正常作息,按時入睡準時起床,每天去積極完成要做的事,腳踏實地力所能及地生活,過好屬於自己的每一天,就會要自己的目標,自己想要的生活近一些,再近一些!

記住,對於某些能力和行為反應模式的重建,需要預先設定好解決問題的流程,然後反覆加以練習,通過無數次的「刻意練習」,使解決類似問題的模型達到熟練掌握,並逐步固化下來,最終成為一種比較熟練的,甚至成為一種自動化反應的,這時侯這個環節的訓練才算真正完成。

精神分裂症:重建自己的反應模式,離不開你的「刻意練習」 - 天天要聞

如同騎自行車一樣,一旦熟練掌握以後,就不易回到不會騎車的狀態,而且你以玩出各種花樣的騎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技巧熟練掌握以後,就可以由此及彼,運用到解決多種問題,實現以此類推舉一翻三的效果。


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有溫度的精神心理科磚家,分享有深度的精神康復知識,寫給那些真正需要的讀友。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