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凈意道人寫作的第1年
第93篇原創文章
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間送東西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交活動。互相間送東西,有時候是有目的地送東西,帶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有時候互相間送點東西,就是不帶目的的情感交流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看送禮,就能更深層次地看懂送禮的真相。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曾經針對送禮這一課題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和調查,在分析了大量的案例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個結論,送禮最大的目的就是跟對方構建心理上的同一性。
送禮的人,必須首先了解對方對於禮物的需求,了解了需求就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送禮的效果,提升對方內心的喜悅度。同時按照對方的心愿清單送禮,就能夠更加有效地加強雙方情感上的聯繫。
下面我們看幾個案例,懂心理的人和不懂心理的人,送禮的差異。
普通人不懂心理學或者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心理認知去選禮品送禮。比如逢年過節,去自己朋友家,心理考慮的是不能空手登門。如果去拜訪有錢的朋友,這時候帶的東西價值會更高一些或者自己認為比較新奇的東西,價格低了,感覺對方會看不起這些東西,更看起自己。如果去拜訪跟自己境況一樣的朋友,可能帶的東西就比較家常和更實用生活化,新鮮的水果、品質不錯的生活用品都是優先考慮的商品。
根據送禮的最大目的是構建心理上的同一性原則,我們來分析如何科學送禮。
有錢人家平時使用的都是價格挺高的商品,當你帶著自認為價值挺高的商品去拜訪時,達到的目的不會100%,最多對方認可你的商務禮儀,雙方感情上的促進不一定能加強,除非自己能送出超過對方心理認知的禮品,方可達到特別的目的。
有錢的朋友缺啥呢?物質上的東西,他們大概率不缺,對真親情,真友情,真愛情,真關心的感情需求更強烈一些。我們中國人送禮,不可能只送幾句好聽話,那樣感覺力度不夠
如何給高階層人員送禮呢?我想起了一本書中送禮的故事,他的最高原則: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構建了心理上同一性:情義重)。
《二號首長》一書中,秘書唐小舟從湖南飛北京,給自己的師哥(更高層領導的秘書)送了一瓶光瓶身的白酒(這瓶白酒看起來普通,背後的故事不普通,陳年茅台,沒有具體年份,就是有年頭很長了,唐小舟上大學時去茅台鎮玩,當時在地攤上看到了這瓶酒,就花費不多的錢購買了這瓶酒,沒想到還有能用到這瓶酒的時候)但是外包裝看起來非常普通,從外包裝看,這瓶酒就是普通的一瓶二鍋頭的價格,從不收禮的高層秘書,這次破例收了這瓶『不值錢』的老酒,更重要的是,小舟的目的達到了,對方深深的記住了這位小師弟(湖南到北京,來回機票,住宿幾千元,這瓶酒,按照當時的購買價格可能幾十元),懂事,會辦事,能把握對方的心理的好形象深深的留在了這位高層師哥的腦海。
作為高層秘書,大量的金錢利益是萬萬不敢接受的,那相當於給人送手銬呢。但是作為人,與親朋好友之間正常的人際互動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唯有真正的有心人,懂對方心理的人才能做出得體的互動,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何在普普通通的互動中做出讓對方認可你的『懂感情,珍惜感情,得體,會辦事,用心』的形象,需要我們在生活實踐中,好好體悟對方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