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問答
01
問題:每一項干預活動,只能訓練孩子某個單一方面的能力嗎?
回答:不是
在兒童的教育訓練活動中,只要是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參與的活動,並沒有哪一個活動或訓練可歸類為單純的認知或單純的社交,即通常都是綜合能力的訓練,某一個活動可能認知方面的元素相對多一些,另外一個活動可能社交的內容相對多一些。
舉例來說,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拋接球遊戲,是以運動和感知覺為主的訓練,但不難看出,其中包含著你來我往的社交性質,孩子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球的認識,例如「球是有彈性的、球是有氣體的玩具、球可以用來拍」等都是屬於認知的範疇。
因此請牢記,每一項教育訓練活動都可以教會孩子多方面的能力,關鍵是看家長或老師是不是能夠意識到這些不同元素的存在,根據孩子的狀況適時將教學要素抽提強化出來加以關注,從而促進孩子的能力全面發展。
02
問題:培養孩子溝通主動性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回答:及時回應
及時回應孩子做出的任何一種溝通方式,如肢體,表情、聲音、語言,向孩子表明「你的溝通有了結果哦」,是培養孩子主動性的最好方式。
例如,當孩子向我們表示親近時,我們也馬上說「我也愛你」並擁抱他一下;當孩子表示想要某個東西時,我們可以問「你是想要那個牛奶嗎」我們並不需要把東西也遞給他,只是告訴他我們了解了他的想法。
這樣會讓孩子對世界有「控制感」,願意通過溝通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03
問題:讓孩子選擇「要哪一個」的時候,他想都拿走,是不是說明他很聰明?
回答:不一定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這種反應是不恰當的。很有可能是孩子並沒有理解「選擇」的意思。這個時候家長要進行輔助,幫助孩子完成「選擇」。
選擇式的提問可以豐富溝通的方式,增加溝通回合。家長可以雙手各拿一個孩子想要的物品。為物體命名(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來,例如不認識物體,可以為物體命名:不會辨認大小,則可以用大小命名),詢問孩子要哪一個,並等待孩子的回應。孩子的回應可以是口語或者非口語的(根據孩子的能力和家長想訓練的目標來)。
04
問題:為什麼「社交」這麼難教?
回答:內容太廣泛
兒童的社交行為的學習內容是廣泛的。主要包括:一日生活的健康衛生行為(如有規律地生活起居、講衛生、平衡膳食等):對人的禮貌行為(如禮貌言語、禮貌動作等);與人交往過程中的互動行為(如何與人熟悉、如何進入遊戲群體、如何解決交往中的糾紛);親社會行為(安慰他人、幫助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捐贈等);公共道德行為(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活、不亂丟東西、看紅綠燈過馬路等)。
內容廣泛,加上社交沒有特別固定的「模式」,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教導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