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一直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成長路徑。修身,就是修心,而修心的依據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這套心理學至少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卻因為種種原因,字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它迷失了。現在,我們把它從塵封的歷史中把它發掘整理了出來,命名為「龍心理」。
之所以叫它「龍心理」,而不是「龍心理學」,是出於三個原因的考慮:一是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表示這是中國人自己的、自成體系的心理學;二是「心理」一詞古已有之,最早見於晉代陶淵明的詩句,「養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距今已經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可以代表中國人對人類心理的悠久認識;三是表示這套心理學從架構到形式到內容,都與西方心理學完全不同,它秉承中國文化重「理」的傳統,重在「明人心之理」,而不是西方式的「學科」。
以上,是對龍心理總體情況的介紹。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把龍心理分成兩個部分來介紹,一個是龍心理的今生,也就是我們發掘整理的過程及內容;另一個就是龍心理的前世,也就是龍心理發掘整理之前的大體情況。
不同頻道,沒法對話
龍心理的發掘整理,是一個非常艱難曲折的過程,身殘志堅的民間研究者高行之,為此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
自從孔子的中庸思想迷失以後,大概歷代都有人對難以解釋的孔子中庸思想提出質疑,不過,留下歷史痕迹的,第一個是明代的王陽明,他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個領悟了孔子「人人可以做聖人」這一思想的人。據說,當他興沖沖地告訴爸爸,他立志做聖人時,爸爸賞給了他一巴掌作為回應。可惜,這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就連王陽明自己,也沒有深究,轉而向其他途徑求道了。
對於「中庸」一詞無法合理解釋一事,有專家們解釋說:孔子講的是哲學理論,如果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層次就低了。言外之意,似乎只有脫離字面意思的滿嘴跑火車,才是高檔次的哲學。只是,不知道這些專家又如何解釋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呢?難不成這些專家們認為,孔子是隨口編造了個根本講不通的「中庸」概念,來忽悠他的學生們的嗎?
名不副實,必有貓膩!
《中庸》指出:「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意思是說,只要做了,沒有不從隱藏中表露出來的,沒有不從細微中顯現出來的。所有做過的事情,不管經過多久,只要我們用心,就肯定能找出真相。
梁漱溟先生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第一個公開宣揚孔子有自己的一套心理學的人。梁先生認為,要真正研究出符合孔子本意的孔子學說,需要兩種工夫:一是需要心理學的工夫,並且強調,心理學的研究是重新認識孔子學說,重新發揮孔子思想,頂必要的一面工夫;二是對於中國的古籍,或關於孔子的書,要有方法的作一番整理工夫。而且,梁先生還專門出版了一本對於中國心理學認識和理解的專著,這本書叫做《人心與人生》。
梁漱溟先生像
梁漱溟先生的學術思想給了高行之非常大的引領和鼓舞。
在梁漱溟、徐中舒、錢穆等前輩們學術思想的指引下,在丁在獻先生的無私幫助下,2016年,高行之幸運地揭開了孔子的「中庸」之謎,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管子學刊》公開發表了論文《庸器探源》。
原來,在孔子學說體系中,中,就是陀螺的象形;庸,就是庸器,是西周時期,只有天子才可以同時使用的四種最高規格的樂器:懸鼓、和鍾、玉磬、笙的合稱,象徵天子、帝王、聖人、最高權力,引申為最高的、最好的、最高境界;也借指當時周天子所擁有的那支龐大的樂隊,具體人員配置在《周禮》中有詳盡的記載;庸,也藉以指像使用庸器演奏一樣的為人處事,使之和諧。
孔子深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更是明確提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為了彌補語言文字的這一缺陷,為了做到名至實歸,他歷盡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受到《尚書》、《詩經》、《周禮》的啟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庸」這一概念,本意就是啟發人們通過觀察陀螺旋轉狀態中的特點、特性,觀察、思考西周天子擁有的龐大樂隊演奏庸器時,所需要注意的每一個細節、需要處理的每一個關係,去體會、領悟「道」的完整內涵。
編鐘圖
隨著孔子「中庸」之謎的揭開,我們發現,中庸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藉助中庸的字義,結合陀螺旋轉中的特點特性和以「庸」為代表的西周超大型樂隊的演奏過程,我們可以把中庸認識論簡單地表述為:達到無或者最高境界的和諧就是成功;而把中庸方法論表述為:像旋轉中的陀螺一樣,或者像演奏庸器一樣達到和諧的最高境界,就是成功。
《中庸》一文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禮記》中說:「何為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就是像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些人情什麼也沒有的狀態,或者是音樂即將開始演奏但尚未演奏的瞬間一樣,一片寂靜,掉到地上根針都能聽到的狀態,叫做「中」;中就是無的狀態,而庸就是有的最高境界;有的最高境界就和無一樣,其核心與本質就是和諧、穩定;而人的使命就是使事物和諧、穩定。
禮記
這與陀螺旋轉中的狀態恰好可以完美地對應,也完美地解釋了無與有之間的對立統一。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核心就是「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不就是有且和諧穩定的狀態嗎?
心理健康的三原則,其核心也是和諧、穩定。這不正是中庸所表達的核心意思嗎?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中庸思想,用在心理領域,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
不只如此,我們還從中國古代典籍和文獻中找到了確鑿的心理話題。除了前面提到的《論語》、《中庸》、《周禮》、《禮記》,還有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戰國楚簡中,有一篇510字的短文,名為《恆先》。
受到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曹峰教授的啟發,經高行之整理,我們發現,《恆先》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學專著,揭示了人類心理形成的過程、內存動力以及活動規律,成為龍心理核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此,龍心理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構建。
龍心理有六個基本理論模型,分別為心理形成三元理論、自我三元結構理論、人情理論、求欲自復理論、心理模式循環理論、中庸理論。這六個理論組合在一起,就可以解釋我們的各種心理現象和各種心理問題,並指出解決和應對的方法,通俗易懂,便於理解和操作。
以上就是對龍心理今生的介紹。
《恆先》簡文
那麼,龍心理的前世又是什麼樣的呢?
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龍心理至少是成熟於西周時期。周禮就是建立在對人性、對人類心理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理論依據就是我們今天稱為「龍心理」的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
龍心理的完善則以孔子「中庸」思想的建立為標誌。孔子把龍心理融入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中,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過,這也造成了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人對自己的這套心理學一無所知,形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出自《易經》)的歷史事實。
當然,客觀上,也是由於龍心理過於簡單,不具備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加之中國古人研究它的目的,又是重在指導實踐,特彆強調「一以貫之」、「觸類旁通」、「融匯貫通」,「大道至簡」,因此,它也就沒有獨立的名字,一直以來,都是以形而上的「道」的形式存在著。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規範,其內容散布在《論語》、《中庸》、《禮記》等古代經典典籍中,成為古代教育的基礎內容。
也就是說,雖然中國人不知道自己有這樣一套心理學存在,但世世代代卻都在享受著這套心理學的紅利。這也是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沒有類似西方的心理學,也沒有類似西方的心理諮詢行業,卻從來沒有發生值得歷史記載的心理健康異常事件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國沒有心理學,而是大家天天都在用,卻不知道。
孔子非常推崇堯舜禹式的民主禪讓制,中庸思想的核心,也是教導人們通過學習中庸之道,修身、實踐、提高,人人都有成為聖人或帝王的機會。
孔子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名正言順的名稱,幫助人們更深入、全面地體會、領悟他所傳揚的「君子之道」。為此,他用盡了一生的心血,直到去世前不久,才找到了他認為人們最熟悉、又最能體現「道」的內涵的兩樣東西,那就是陀螺和庸器,並創新性地提出了「中庸」這一概念。
如果沒有意外,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結果。
孔子:
孰料,歷史卻和孔子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自秦始皇開始,哪個皇帝不是在做著讓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遠做皇帝的美夢?又豈能容忍孔子「人人都有成為聖人或帝王的機會」的學說?
於是,孔子學說不可避免地成為被改造的重點。於是,御用文人們就把「庸」的本義作了篡改,使「庸」從通靈玄妙的樂器、天子、帝王、聖人、最高境界,一下子變成了呆板毫無生氣的銅器、平庸、無能,而且,似乎一切都做的天衣無縫。
不用問具體是哪個皇帝做的,每一任皇帝都有這樣做的動機和能力,都是這一過程的推動者,都有作案嫌疑。
於是乎,「登庸」、「平庸」這類曾經人人追求的人生最高理想,就一下子成了後世人人厭惡避之不及的東西,人們再也搞不懂孔子的「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了,都在自以為是,互不服氣,結果就出現了一個人一種解釋,一百個人一百種解釋,一千個人一千種解釋的奇觀。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中庸。
好了,關於龍心理的前世我們就說到這裡。不過,最終正如前面我們所講到的,天理昭昭,真相,總有一天會露出來的。
小夥伴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