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釋「自我覺醒」

2022年09月30日00:27:17 心理 1931


心理學解釋「自我覺醒」 - 天天要聞

通常人生活在兩種意識狀態中:一種是睡夢,一種是所謂的醒著。此外,還有兩種高等意識狀態,但必須經過修持才可以得到。這兩種較高等的意識狀態,叫做自我認知和真知。

  睡夢,是一種純粹意識的被動狀態。是低等的意識狀態,之所以說是低等的狀態,那是因為,只要是有頭腦的動物都會做夢。

做夢時,人所有的精神漫無方向地在內在活動著。因為人從沒有觀察過內在,也就是道家的靜坐內觀,也就是寂滅了覺知後沉入內在的精神活動。在睡覺中,沒有邏輯,沒有秩序,沒有因果,同時也受到身體因素影響,比如身體受到壓迫,身體躺在冰冷的地方。很奇怪不是嗎?純粹的意識可以形成情景畫面,致使身在其中而不自知。這些經歷大部分不會被身體或頭腦所記憶,或者短暫地在記憶里像流星一樣划過痕迹,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因此醒來只能記住短暫的畫面,這些記憶會隨著時間而消逝。


心理學解釋「自我覺醒」 - 天天要聞

第二種等級的意識,當人醒著的時候才會來臨。這種就是人正常地工作、談話、想像、等狀態,我們稱為醒著的意識生活;其實應該叫做醒著的睡覺。

人醒著時,夢並不會消失。人還是仍然保有睡覺時的一切睡夢的狀態;只是頭腦的思維對意識有著主觀的選擇及連貫的思想和身體主動性。人有時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眼前的經歷有一種曾經經歷過的感覺。只是醒著的意識佔主導地位,那是因為感官、慾望和情緒的主動性,主動性扭曲了夢的無序性,並形成了一種對事物自古以來的認知經驗和知識,從而致使在醒著的時候無法意識到夢。也就是說夢消失了,但夢還是存在的。就好像在陽光下,星星和月亮看不見但依然存在,白天你看不到黑暗,但黑暗依然存在。這些夢的意識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動,因此就有了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分別。

 所以醒著的狀態其實是一個睡夢狀態,是一個有主動意識的睡夢狀態,所以古人一直在告訴我們:人生活在幻境中,必須要自我覺醒。佛家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虛幻的,如露亦如電。道家說要向內看,要喚醒真實的自己。雖然它字面上的意義是應該被了解的,可是很少人了解它的真正意義。


心理學解釋「自我覺醒」 - 天天要聞

現在的問題是:人如何才能清醒呢?

道家,佛家,儒家都一直在教化人類如何認知真實世界,如何化蝶而脫離虛幻,如何忘我而離開此岸到達彼岸,如何積善行事才能走向清醒的道路。

意識方面的心理學指出,只有當一個人能認知到自己是在沉睡,才可能說是邁向清醒的路途中。倘若不先認知自己在睡覺,就決不會清醒過來。

因此,「冥想」,「忘我」這些詞語就是要將自己醒著的意識進入睡夢意識,或者和睡夢的意識合二為一,也就是說在醒著的狀態下不動念,亦即我們經常聽說的「忘掉頭腦,忘掉思維,離頭腦遠一些」等詞語。就是主動地進入睡夢意識,而主動地進入睡夢意識就要主動地放棄現實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進入到無序和無邏輯的睡夢意識,最後從睡夢意識中覺醒。總之,只有先進入睡夢意識才能認知到自己是在沉睡,只有反向尋求才能喚醒自己清醒。因此,老子說:「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反者,道之動。」這裡的「反」不是「返」。

睡夢中,無論如何你也無法吃上豐盛的宴席,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廁所,無論如何你打架總是不贏,因為意識被禁錮,而感官和身體處於被動狀態。


心理學解釋「自我覺醒」 - 天天要聞

事實上所謂的醒著的狀態,意識也是被禁錮的,感官和情緒雖是主動進行,但仍然受到眼睛看到的非事實真相,耳朵聽到的非事實真相而限制,頭腦判斷的錯誤而產生錯誤的情緒,這些和睡夢意識狀態幾乎是一樣的。楞嚴經中佛祖對阿難「明心見性」的破妄開示就完美地解釋了這個所謂醒著的意識狀態的錯誤認知。

  低級的兩種意識狀態和高級的兩種狀態的四種意識狀態可以簡單進行分別:

  在第一種睡夢的意識狀態下,感官消失的情況下卻好像活在現實中,因此,無法分辨真相。就算我們有一些真實的知覺或感覺,也與夢混淆在一起。在這種睡夢的狀態下,我們是無法分辨夢和現實。

  在第二種醒著的睡夢意識狀態下,我們處於相對的客觀性。也就是相對的意識,相對的意識產生了分別觀念,出現了好壞,善惡,長短等二分性的頭腦意識,二分性的認知又形成習慣和群體意識便形成了對世界認知的知識及好、惡等各種情緒,並形成了自我的桎梏意識,就好比買蘋果手機而彰顯身份,但卻將自我陷入身份的牢籠因而去賣腎。長此以往,隨著不斷地達到目的,隨著事物被人為地越分越細,人便越來越陷入沉睡而無法自拔,因此就有了「末法時代」之說。


心理學解釋「自我覺醒」 - 天天要聞

在第三種自我認知的意識狀態下,我們能夠知道有關我們自己的全部真相。

  在第四種真知意識狀態下,也可以說客觀意識的狀態下,我們能夠知道每樣事物的全部真相,從而認知真實的世界,也就是莊子提出的齊萬物而逍遙的清醒境界,因此莊子用了「夢蝶」而教化大眾。

  第三和第四種意識狀態離我們太遠,必須以修持的方式才能達到,而第四種意識狀態只能是在達到第三種自我認知後才能達到或頓悟。

  在睡覺的狀態下,我們能有瞬間的相對意識。在相對的意識狀態下,我們能有瞬間的自我認知意識。但是,如果我們要想保持較長久的自我認知意識,而不是僅僅的靈光乍現,那麼就必須下決心去尋求,就如工作到忘我,持之以恆鑽研。就是說,自我認知意識的發生次數之多少與持續時間,全看我們對自已的審查和內向探知而定。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