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子魚
01.
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強大 ,由此可見,學會情緒管理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
所以,適當地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無處不在的時代里。
上學、就業、成家,以及來自於自身、家庭、社會各方面的諸多問題,讓我們無法真正輕鬆起來。
當我們改變不了現狀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去努力適應這個環境,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平衡的心態,和療愈自己的能力。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津巴多所著,被譽為「心理學的形象和聲音」。
這本書自出版以來就被定義為標誌性的著作,在無數心理學專業人士和愛好者的翹首企盼中,第8版也終於出版發行了。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不僅僅是最理想的普通心理學教科書之一,也是普通大眾學習和掌握心理學概念的最佳入門讀物,有人說這是一本比小說還好看的心理學書籍。
這是一本大部頭的書籍,感覺就是一大塊磚頭,需要兩隻手才能端起來,裡面的內容更加詳細周全,所有跟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都能找到。
全書一共分為14個章節,每一個章節開頭都會有一個核心概念解釋,隨後由幾個關鍵問題展開,有實驗有圖像也有總結,真的適合是普通心理學愛好者學習和借鑒。
從心智、行為和心理科學到感覺與知覺,以及學習與記憶,思維和智利,意識常態,再到動機與情緒,人格和心理障礙,再到健康和幸福等等諸多方面,都做了詳解,感覺這就起全方位了解一個人的百科全書。
02.
在動機與情緒這一章節里,對動機和情緒做了深度剖析,同時也結合了馬斯洛需要的層次理論,對生理和心理的問題做了探討。
在面對同一個事件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就像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一樣,這種反應在孩童時期就有明顯的區別。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獨創的「棉花糖實驗」就是很好的證明:
你跟一群4歲的小孩說,如果他能等到你辦完事回來,會得到兩塊糖的獎勵;如果不能等,那麼只能得到一塊糖,現在就可以擁有。
在15到20分鐘的等待實驗過程中,有些小孩在儘力控制自己,他們選擇不去看棉花糖,有些孩子捂住眼睛,有些孩子趴在胳膊上,跟自己說話、唱歌,這些勇敢的孩子得到了他們的兩塊糖。
而那些更容易衝動的孩子,在工作人員一離開房間的幾秒內,就抓起了他們想要的一塊糖。
而在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時,無論是他們的青春期,還是成年至40多歲時,棉花糖實驗的結果更加驚人。
那些能夠剋制住自己想吃一塊棉花糖的孩子,在青春期時期的各方面都做得更好。
他們變得更加獨立,人際關係也處理得很好,在應對困難和壓力時都表現得很突出。
而那些屈服於誘惑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的表現就不理想,他們人際關係不佳,害羞,固執,優柔寡斷,對自己不自信,也不信任他人,很容易被挫折激怒。
03.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情緒反應不同,才會有不同的情商表現,而情商是源於四中能力的組合。
感知情緒.發現和解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的能力。
利用情緒.利用情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情緒.理解情緒之間複雜關係的能力比如悲傷和憤怒之間的關係,或者兩個人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管理情緒.調節自己情緒並且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
事實證明,那些高情商的人不僅能很好調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使在衝動的情況下,也會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情緒是一種特殊的動機,它包含四個組成部分,生理喚醒,認知解釋,主觀感受,行為表現。
而大腦中有兩種情緒處理系統,一種是有意識地慢速的反應系統,一種是無意識的快速反應系統,到達大腦皮層以後,連帶產生的意識處理,有人表現冷靜也有人表現衝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風格,也就是連帶出不同的情商表現,而情商恰恰是一個人防止情緒失控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更容易在社交場合中受歡迎。
04.
在心理障礙這一章節里,從核心概念到關鍵問題,以及實驗數據,對心理障礙做了全面詳解。
從抑鬱症、雙向障礙、焦慮症、強迫症、分離障礙、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狀態的心理疾病特徵做了分析,以及如何治療的方法。
在抑鬱症這個環節上,我看得很仔細,因為一度的生活壓力,總覺得自己就是個抑鬱症患者,雖然我沒有去醫院做過檢查。
根據書上給出的10道自測題,我可以評估出自己真的有抑鬱症的傾向。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種焦慮情緒,我們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治癒自己,因為我們自己最了解自己。
以前,我看到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因為擁有一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學》而雀躍,我還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就是一本心理學書籍嗎,有那麼特別嗎?
當我雙手使勁捧上這本大部頭的時候,我也忍不住點贊,這本書真的值得擁有,不管你是心理學專業人士,還是普通大眾,這本書一定要收藏。
它不同於以往讀到的枯燥乏味的心理學書籍,有知識有故事也有趣味,會吸引你手不釋卷地讀下去。
想要正確了解自己的心理,他人的心理,就從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學》開始吧,這一本就夠了。
THE END 圖片來自網路 侵刪
作者簡介:顧子魚,自由撰稿人,和你一起分享好書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