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最近的熱門話題,吸引了很多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研究表明,孤獨對年輕人和老年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健康風險因素。此外,最近孤獨感似乎在上升,以至於談論「孤獨症流行病」已成為普遍現象。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強制保持社交距離很可能加劇了這個問題。
最近,我將注意力轉向了相關但研究較少的「社會孤立」現象,這是一種與孤獨感相關的常見現象,但它仍然是一種獨立而獨特的狀態。孤獨感通常被定義為「一個人喜歡的社交接觸水平與實際的社交接觸水平之間的差異」。這是一種主觀的、定性的自我認知。
另一方面,社會孤立被定義為「與其他人的社會接觸最少的客觀狀態」。社會隔離通常使用量化指標進行評估,例如婚姻狀況、獨居、宗教信仰、團體成員身份以及與兒童、家人和朋友接觸的頻率。
解開社會孤立和孤獨的影響是有用的,不僅因為它提高了我們對每一個的理解,而且因為它解決了一個更普遍的問題,即主觀經驗與客觀條件的影響。
這個問題對於了解影響我們健康的狀況有很大幫助。如果發現主觀感知比客觀事實對健康的影響更大,那麼我們可能明智地將干預重點放在人們的主觀體驗上。相反,如果我們發現客觀事實更重要,那麼我們可以相應地調整我們的干預措施,針對環境和行為變數。
重要的不是你的感覺,而是你的年齡,這就是後一種「事實第一」觀點的例證。然而,主觀因素比客觀條件更重要。
關係的更多客觀/結構方面(例如,社會隔離、網路規模、群體成員資格、獨居)通常被認為是「更重要」關係因素的粗略指標,包括關係的功能和質量。」
一般而言,這種觀點並非完全沒有根據。經驗證據表明,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主觀感知的重要性。例如,創傷的研究表明,諸如虐待之類的不良事件是否會影響你,更多地取決於你的主觀解釋和記憶,而不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同樣,對性滿意度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幸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其他人性行為次數的主觀信念,而不是我們(或他們)實際發生性行為的次數。主觀看法通常非常重要。
然而,關於孤獨和社會孤立的結果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老齡化的縱向研究,同時監測幾年的全因死亡率。更孤立和更孤獨的參與者的死亡率更高。在對人口因素和基線健康狀況進行統計調整後,社會孤立仍然與死亡率顯著相關……但孤獨卻沒有。
得出結論:社會孤立和孤獨都與死亡率增加有關。然而,孤獨的影響並不獨立於人口特徵或健康問題,也不會增加與社會孤立相關的風險。儘管孤立和孤獨都會損害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但減少孤立的發生可能與死亡率更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