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2022年06月29日23:17:06 心理 1325


關於作者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畢業於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的兩本專業著作《諮詢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國暢銷的心理學類教科書。



關於本書

這本書出版20多年,已成為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它基於溝通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講述了一個抑鬱症病人通過十次心理諮詢,終於找回快樂和自信的全過程。在書中,你可以看到心理諮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流程的模板。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蛤蟆先生一向愛笑愛鬧,如今卻一反常態地鬱鬱寡歡,他一個人躲在屋裡,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朋友們非常擔心他,建議他去做心理諮詢。在10次心理諮詢中,蛤蟆在諮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這並不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的書,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出版20多年來,已成為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它基於TA溝通分析心理學的理論,

講述了一個抑鬱症病人通過十次心理諮詢,終於找回快樂和自信的全過程。在書中,可以看到心理諮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流程的模板。讀者猶如親臨現場,體驗心理諮詢的每一個細節,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在這本書里,作者藉由蛤蟆和心理諮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鬱的情緒究竟來源於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歷對人格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故事背景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蛤蟆先生,是英國著名童話《柳林風聲》里的一個人物。在英國,他有點像我們的孫悟空,每個人都是看著他的故事長大的。在故事裡,蛤蟆先生愛吹牛、愛冒險,追求刺激,對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他拉著三位好友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一路上,事故不斷,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卻發現自己的莊園被壞人佔據了。還好,最後是個大團圓結局,蛤蟆先生和朋友齊心協力,奪回莊園,他也認識到,家和朋友是多麼可貴。

這位愛笑愛鬧的蛤蟆先生,到了我們要講這本書里,卻抑鬱起來。他一個人躲在屋裡,神色黯淡,好朋友來看他,他卻放聲大哭。朋友們都很擔心他,就勸他試試心理諮詢。

他找到的諮詢師,就是剛剛來到這個小鎮的蒼鷺先生。這位蒼鷺先生,你可以把他看成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國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寫過好幾本暢銷的心理學書籍。1997年,戴博德六十多歲的時候,整理了自己幾十年做心理諮詢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寫成了這本給普通人看的心理學入門書,二十多年來,一直長銷不衰。在書中,蒼鷺先生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戴博德一樣,是一個溫柔又有智慧的老爺爺。

這本書的主線就是蛤蟆在蒼鷺那裡做的十次諮詢。你可以跟著蛤蟆一起,真切地體驗一下做諮詢是一種什麼感覺。作者寫得很巧妙,他把心理諮詢的核心理念、常用工具和溝通技巧,都揉進了故事和對話當中。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模版。


第一次諮詢

蛤蟆第一次來到蒼鷺的諮詢室,蒼鷺看著蛤蟆,一句話也沒說,讓蛤蟆感覺很有壓力。最後,還是蛤蟆受不了沉默,主動問蒼鷺: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什麼才能好受一點嗎?

蒼鷺沒有回答蛤蟆,而是問了蛤蟆一些問題。比如,他為什麼要來做諮詢?誰來付諮詢的費用?蛤蟆回答:他很難過,是朋友們讓他來的,朋友會替他付費。聽到這個答案,蒼鷺居然對蛤蟆說:你還是不要再來做諮詢了。他覺得,蛤蟆來諮詢,不是他自己想解決問題,而是他的朋友們想解決問題。這話,直接把蛤蟆激怒了。

你看,沒有耐心的傾聽,沒有深度的共情,更沒有實用的建議,蒼鷺給蛤蟆的反饋,居然是質疑和拒絕。這跟蛤蟆期待的完全不一樣,跟我想像中的諮詢也完全不一樣。

不光是第一次,在後面的九次諮詢中,蒼鷺時常會讓蛤蟆覺得很有壓力,不知道如何面對。

第二次諮詢

第二次諮詢一開始,蒼鷺同樣沉默了一段時間。這次,蒼鷺先開口了,他問了蛤蟆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今天你感覺怎麼樣?蛤蟆的回答是:挺好的,謝謝你。蛤蟆的回答很得體,但是,蒼鷺並不滿意,他不想聽到這樣沒有意義的寒暄。他再次問蛤蟆:你現在真實的感覺怎麼樣?在蒼鷺的追問之下,蛤蟆感覺更不自在了。

蒼鷺的拒絕和追問,為什麼讓蛤蟆覺得不自在呢?這是因為蒼鷺的反應不符合我們的預期。很明顯,蒼鷺是故意這樣做的。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我們再回到第一次諮詢的現場看看。蒼鷺的拒絕,激怒了蛤蟆。蛤蟆開始主動回擊,他問蒼鷺:我到底要做什麼,才能繼續諮詢呢?

這個瞬間,正是這次諮詢的關鍵時刻。蒼鷺的拒絕指向一個問題,蛤蟆來諮詢,不是自願的。蒼鷺反覆提到諮詢費誰來付,也是為了強調這一點。我們一般會覺得,不管是誰付錢,反正諮詢師都收到錢了,結果不都一樣嗎。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也挺常見的,父母會替孩子付諮詢費,丈夫會替妻子付諮詢。但是,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某個人需要幫助,卻讓別人來付錢,那就算他好了,他可能也會覺得這是因為別人幫忙,有別人的功勞,甚至是別人對自己的施捨。心理諮詢的目的,是讓人發生改變。但是,在這種被動的關係里,人是很難改變的。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所以,蒼鷺的拒絕,讓蛤蟆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我真的希望改變嗎?當蛤蟆把這個問題考慮清楚,再下定決心繼續做諮詢的時候,他就不是為了取悅朋友,而是自己做出的決定。最後的改變,才是他自己的改變。這樣的諮詢,才可能是有效的。

你看,第一次諮詢,蒼鷺就打破了蛤蟆習慣被動接受的思維模式,讓蛤蟆對自己的改變負起了責任。在第二次的諮詢中,蒼鷺又通過追問,改變了蛤蟆另一個慣有的思維模式。

蒼鷺不斷問蛤蟆,你現在感覺怎麼樣?蛤蟆回答不上來,慌忙之下只好問蒼鷺:你說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蠢。但是設想一下,換作是我們,如果有人這樣追問,我們就能清楚地描述自己此刻的感覺嗎?實際上,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更別提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情緒了。我們甚至會習慣用策略逃避自己的情緒,比如社交壓力帶來的焦慮。蛤蟆就是這樣。在《柳林風聲》里,每次和朋友見面,蛤蟆都因為怕冷場主動開啟話題。他會說:你們好啊,我的朋友們!你們絕對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麼?這樣一問,就沒有人會關心他現在感覺怎麼樣了。

所以,蒼鷺的追問,用意也很明顯。他要讓蛤蟆意識到,他從來沒有關注過當下的情緒,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接下來,蒼鷺開始引導蛤蟆去感受。他讓蛤蟆想像一個可以測量感受的情緒溫度計,1代表很糟糕,甚至想要自殺;10代表非常愉快。然後,他請蛤蟆做個記號。蛤蟆毫不猶豫地在1和2之間做了記號。他們開始探討,蛤蟆有過想要自殺的感覺嗎?當時是怎麼回事?他現在是什麼感覺?蛤蟆說,他覺得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團糟,然後哭了起來。蒼鷺繼續問道:你一直都這麼覺得嗎?

諮詢開始進入我想像中的狀態。蒼鷺提問,並傾聽;蛤蟆回答,訴說自己的感受。蛤蟆打開了話匣子,講了他的一段冒險經歷。蛤蟆因為胡鬧進了監獄,又逃了出來。他打扮成一個洗衣婦,一路逃亡,還被一群小混混追捕。好不容易脫險,又掉進河裡,差點被淹死,真是倒霉到家了。還好,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好朋友河鼠救了他。

這段經歷來自《柳林風聲》,雖然有很多波折,但是結果是好的,有什麼可不開心的呢?果然,蒼鷺問蛤蟆:這些事,為什麼會讓你不快樂?

蛤蟆說:是因為河鼠的態度。河鼠雖然救了他,但是根本沒有興趣聽蛤蟆分享他的悲慘遭遇,只是一味批評他。不光是河鼠,他的另一個朋友獾也一樣,總是批評蛤蟆,說他胡鬧、不靠譜。哪怕是後來他們一起奪回了蛤蟆莊園,都沒有讓蛤蟆開心起來,因為他在朋友那裡感受到的全都是否定。

熟悉《柳林風聲》的讀者聽到蛤蟆這麼說,會覺得有點顛覆。在原本的故事裡,我們讀到倒霉的蛤蟆終於被朋友救了,又一起奪回了莊園,會想當然地認為蛤蟆是開心的。可現在,作者卻讓我們進入蛤蟆的內心世界,告訴我們,真相不是這樣的,蛤蟆根本就不開心。

這樣一對比,你就會意識到問題所在了。在原本的故事裡,我們會覺得蛤蟆開心,是因為他用策略逃避情緒,不讓別人看出來。這就像蒼鷺第一次問他感覺怎麼樣,他回答「挺好的,謝謝你」一樣。他已經習慣這樣了,以至於都沒有意識到那些被他壓抑的情緒。

我們需要心理諮詢,正是因為這些情緒累積,讓「自我」就生病了。自我生病不像感冒發燒,很容易查出病因,也有葯可治。自我太複雜了,它跟我們的經歷、記憶、情緒、認知都有關係。它的病因很難找,而且因人而異。

不過,想要治療,還是有線索可循的。自我會生病,一定跟當下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有關。蒼鷺用拒絕和追問,讓蛤蟆感到不舒服,正是為了打破蛤蟆習慣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有破才有立,打破了舊的模式,才能幫蛤蟆建立起新的模式。這就是心理諮詢的核心任務,它要給人帶來改變。

那怎麼才能改變呢?改變的前提,是對自我的覺察。所以從第二次諮詢開始,每次諮詢中,蒼鷺都會反覆問蛤蟆,你現在是什麼感覺?這就是在引領蛤蟆進行自我覺察。自我覺察的過程,一定是痛苦的。正如榮格所說: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所以心理諮詢並不愉快,會有壓力、焦慮、憤怒、崩潰種種複雜的情緒。


心理諮詢的本質,就是在諮詢師陪伴下,走過這趟艱難痛苦的自我覺察之旅。



我們來說說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確,諮詢師不是精神科醫生,他們不負責治療精神疾病。你可能會說,心理諮詢師會陪伴,會傾聽,會引導我們。但是,如果只是這樣,有家人和朋友就好了。一次諮詢,時間不過幾十分鐘,肯定不如家人和朋友,能長久地陪在我們身邊。

實際上,我們需要諮詢師,正是因為他既不是家人,也不是朋友,他是我們人生的局外人。

我們為什麼會抑鬱?為什麼會沉浸悲傷和痛苦中走不出來?這些情緒,一定跟最近經歷的一些事情有關,一定跟周圍的人有關。如果追根溯源,很多問題又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更深層的原因。換句話說,如果人生是一場戲,戲的走向一定取決於之前的情節。那麼,假如戲的走向不符合我們的預期,身在戲中的人,很難自己修改劇本。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劇本安排好的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很難改變。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局外人。這個人最好是一個有經驗的觀眾,他看過很多戲,能夠準確判斷這齣戲的問題大概出在哪裡,有沒有更好的可能性。他能陪你一起,修改劇本。

這就是心理諮詢師的工作。這種諮詢的理論基礎叫作溝通分析心理學,它是心理諮詢的一個流派,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創立的。伯恩最有名的觀點叫作「人生腳本」,其實就是剛才說的,人生這齣戲的劇本。在伯恩看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別人修改「人生腳本」。

那麼,怎麼才能修改「人生腳本」呢?我們來看看蒼鷺是怎麼做的。


第六次諮詢

第六次諮詢的時候,蛤蟆跟蒼鷺講了一件最近發生的、讓他很生氣的事情。蛤蟆是村裡學校的董事,但是他最近一直不在狀態,沒辦法參加董事會議。有一天,蛤蟆的朋友獾來找他。獾說,既然蛤蟆不能履行工作職責,他想代替蛤蟆來做校董。獾甚至沒有先問一下蛤蟆的想法,就跟校區的牧師商量好了。蛤蟆聽到之後,生氣極了,但是在獾面前,他不敢表達他的不滿,他只好說,他需要再想想。

聽完蛤蟆的講述,蒼鷺沉默了很久,然後說:蛤蟆,我得祝賀你,你很會玩這個叫作「PLOM」的遊戲。PLOM是四個單詞的首字母,意思是「渺小可憐的我啊」。

這話聽起來很像是在嘲諷,可以想像,蛤蟆更生氣了。他在訴說朋友給他帶來的傷害,但是蒼鷺卻說,他在玩遊戲?

蒼鷺說的遊戲,其實是溝通分析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叫作心理遊戲。簡單來說,心理遊戲是人在溝通中形成的一種固定模式,它會導致特定的心理結局。蒼鷺說的PLOM,「渺小可憐的我啊」,就是蛤蟆在這個遊戲中獲得的心理結局。



對大多數人來說,心理遊戲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學會了。在之後的人生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重複這些遊戲。這樣一來,心理遊戲就會決定我們的人生腳本。如果遊戲有問題,腳本就會有問題,就會導致心理疾病。蛤蟆抑鬱是因為他的人生腳本出錯了,很明顯,問題跟PLOM這個遊戲有關。

所以,想要修改人生腳本,關鍵的一步就是找到出問題的心理遊戲。不過,在諮詢中,諮詢師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心理遊戲。心理遊戲隱藏在日常的溝通中,所以,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溝通進行分析。

溝通分析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日常的溝通,不管是有問題的溝通,還是正常的溝通,都有固定的模式。首先,在溝通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到某個角色中,按照這個角色來思考、感受和行動。這裡說的角色,就是一個人在溝通中的自我狀態。比如,蛤蟆聽到獾的偽裝成商量的命令,先是感到憤怒,然後開始自我懷疑,雖然很不情願,但是也不敢拒絕獾,這就是兒童的狀態。總是發號施令,不考慮對方感受的獾,就是處在父母狀態里。自我狀態一般有三種,除了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剩下的就是成人狀態。長大之後,我們一般都能和同事、朋友平等的溝通,就是處在成人狀態里。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其次,溝通一定是雙向的。兩個人開始溝通,一個給出刺激,另一個做出回應,這就是一個社交單元。這裡的刺激和回應,可能是語言,也可能是其他非語言的信息,比如吵架的時候摔門而出。所謂溝通模式,就是看一個社交單元中,雙方的自我狀態是什麼情況。

蛤蟆和獾的溝通是最簡單的模式,獾用父對子的方式給出刺激,蛤蟆用子對父的方式做出回應,這叫做互補溝通。有的時候,一個人用成人對成人的方式給出刺激,但是對方可能會用父母對孩子的方式來回應。比如丈夫問妻子:我的襯衫在哪裡?妻子卻回答:為什麼所有的事,你要都怪我?這就叫作交錯溝通。

交錯溝通加上互補溝通,會有81種不同的情況。已經不少了,是吧?還有更複雜的。有些時候,這次溝通表面看起來是成人對成人的,但是實際上,說話的人是想刺激對方進入其他的自我狀態。比如,銷售員介紹商品的時候,聽起或許很理性,但是他其實是想讓消費者進入兒童狀態,讓他更容易掏腰包。這種帶有誘導性的溝通,叫角色溝通。

最後一種情況叫複式溝通,這種溝通會同時發生在兩個層面。比如在表層的社交層面,大家看起來是成人對成人,但是在潛在的心理層面,卻是兒童對兒童的,你可以把它看作「口是心非」的溝通。角色溝通有18種情況,複式溝通就更多了,理論上說有6000多種。

在諮詢中,諮詢師要時刻對溝通模式保持警醒,從中發掘那些已經成為心理遊戲的溝通模式。溝通模式一旦成為心理遊戲,會有三個特點:它會帶有欺騙性,會不斷重複,而且會導致一個明確的心理結局。

弄明白了理論,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蛤蟆和獾的溝通。蛤蟆和獾在對話中,都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蛤蟆明明不願意讓出董事的位置,卻只是說要再想想,這就是欺騙性。蛤蟆和獾總是這樣溝通,就好像重演已經設定好的情節。獾飾演那個嚴厲的,發號施令的人,蛤蟆來演那個可憐的,服從命令的人,這就是重複。每次溝通的結果,都是蛤蟆感覺自己是「可憐的渺小的我」,這就是明確的心理結局。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在諮詢中,蒼鷺到底做了什麼,幫助蛤蟆認識到這些問題?當蛤蟆跟蒼鷺講了他和獾的吵架之後,蒼鷺準確地識別出,這是父子間的互補溝通。他意識到,這個模式不僅存在於蛤蟆跟獾的關係中,它是蛤蟆一直在玩的一個心理遊戲。這個遊戲決定了蛤蟆的人生腳本,是他現在抑鬱的病因。

找到了病因,剩下的問題就是,怎麼辦呢?

人生腳本,一般在童年就形成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由父母寫下的程序。所以在接下來的諮詢中,蒼鷺就請蛤蟆講講他的人生故事。講述讓蛤蟆開始全面回顧他的人生,他意識到某些人、某些事,對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意識到父親的嚴苛,給他種下了PLOM的心理遊戲。對蛤蟆來說,獾是長輩,是他父親的朋友。獾和他的父親一樣,在蛤蟆面前總是很強勢,而且對他很嚴厲。所以他會在跟獾的互動中,重複PLOM這個遊戲。你看,講述是為了尋找程序最初是怎麼寫下的。講述本身,就是治療。

治療的效果怎麼樣呢?蛤蟆康復了。蛤蟆向朋友們宣布,他打算賣掉莊園,到倫敦開一家房地產公司,他還加入了業餘戲劇社,要演出下一齣戲劇的主角。蛤蟆先生不僅走出了抑鬱,還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但是人生這齣戲,並不是完全即興的。在我們人生早期,很可能就寫好了腳本。我身處戲中,經常意識不到自己是按劇本演出的演員。但是,一旦你發現這一切,回憶的閘門就會打開,你會獲得超越劇本的上帝視角,局外人的視角。接下來,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心,改寫你的人生腳本。

諮詢師的作用,就是幫助你識別舊的人生腳本,並陪你一起寫出全新的腳本。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 曾看過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醫生,你能治好我的憂鬱症么,我不高興。」

「不高興為什麼不去看我們城裡那個小丑演出呢?看過他表演的人都會開心起來」

「但是,我就是那個小丑。」

《柳林風聲》里的蛤蟆,也是如此。在這個童話故事裡,蛤蟆是一個熱情、時尚、愛冒險的傢伙,曾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這樣的蛤蟆,看上去似乎應該跟抑鬱症絕緣才是,可到了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里,他卻成了深陷抑鬱,不能自拔的故事主角。

榮格說過:「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在蛤蟆先生的故事裡,我們會更深刻地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蛤蟆先生,都有可能遭遇心情的低谷,當遭遇抑鬱,我們會感覺「心都被戳爛了。」但也只有在戳心的痛苦之後,我們才會擁有重生的勇氣。這本書要拯救的,就是披著成年人外衣,內心脆弱迷茫的孩子般的我們。

本書作者少年求學時候,曾遭受德軍閃電戰侵襲,不得不與自己的同學們被疏散到康沃爾郡繼續上課。這也埋下了他一生對沿岸閑適生活的興趣的伏筆。有趣的是,康沃爾也是《柳林風聲》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許多作品創作靈感的源泉,也許,這就是蛤蟆先生能成為本書主角的另一個原因吧。

2020年2月4日,本書作者羅伯特·戴博德去世,但他在這本書里留下的溫暖文字,卻註定會治癒很多人,願我們都不辜負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慕硯白書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天天要聞

內容根據得到聽書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電子書內容編輯整理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