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關數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因抑鬱症自殺的人數高達20多萬,其趨勢逐年上升。且我院青少年抑鬱症的接診總量也大幅上漲,由此可見,抑鬱症年輕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那麼,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的原因何在呢?應該如何進行早期識別?面對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青少年抑鬱症越來越普遍?
外界事物所帶來的壓力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要面對著家長給予的厚望,還需承受著來自父母和學習的壓力。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承受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小。每天面對學習,面對家庭所承受的壓力等等。
更何況當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家庭的回應和有效解決,他們所承受的,往往是比比成年人更難以承受的傷害。因為他們不懂得去消化這些壓力,也沒有辦法獨自解決一些問題,久而久之會變得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自己充滿失望,從而很可能出現患上抑鬱症的情況。
自身性格原因
有些孩子天生就屬於非常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並不說這種性格就一定會得抑鬱症。而是孩子的這種性格實際上是一種較為自卑的表現,而且很內向的孩子心裡一般都很能存事,在學校或者在家裡發生的一些事,孩子會選擇默默地藏在心裡。如果家長再不及時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和開導,有很大幾率會讓孩子產生抑鬱情緒。
家族遺傳病史
科學研究表明,抑鬱症會帶有一定的遺傳性,也就是說家族中任意一方的家長或者長輩曾經患有抑鬱症的病史,自身和孩子的發病率要高於普通人的發病幾率。所以存在這種情況的家庭對孩子的情緒方面的照顧要更加的認真和細心。
青少年抑鬱症的特徵
情緒反常
沉默寡言、心灰意懶、目光獃滯,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對一切學習和活動失去興趣。嚴重的患者常常因為一件小事而無法自控,忍不住哭泣,性格變得越來內向、偏執、不願見人,有時又煩躁不安的、亂髮脾氣、容易衝動。
反抗父母
有些學生經常受到父母嚴厲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溫暖,性格變得抑鬱。當年齡稍大以後,敢於和父母「對抗」,處處和父母對立。輕者就是懶於起床、吃飯,不收拾房間,不和父母說話;嚴重的患者則會大哭大鬧,離家出走,甚至有自殺行為。
不良暗示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裡發生的,當患者接觸到令自己敏感的事物時反應激烈,出現頭昏、心慌、呼吸困難、腹痛腹瀉等癥狀。另一方面是患者有意識的不良猜測,比如:總認為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和老師、同學的關係不好,自己給別人帶來了麻煩等。
如何預防青少年抑鬱症
1.樹立信心,走出陰霾,重新塑造一個良好的人格。讓自己變得更加開朗、開闊,更加陽光和樂觀。
2.當遇到挫折、感到壓抑時,多和親朋好友傾訴,敞開心扉,不要自己憋在心裡,如果得到家人的關心和勸導,會很快走出心情的低谷。
3.廣泛的興趣愛好能驅趕壓抑的情緒,有益於心情調節和情感釋放。
4.客觀地定位目標,坦然面對一切。很多時候,人的負面情緒都是由於現實與自己所期望的目標背道而馳或差距甚遠產生的,越得不到越想得到,無形中給了自己太大壓力。
5.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果,嘗試了很多自我調節的方法,都沒有好轉,要主動告知家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求助專業人士。
很多患者帶有強烈的病恥感,害怕社會的歧視,而不肯進行規範治療。而選擇輾轉內科就診,對內科醫生單純強調軀體癥狀,掩飾自己情緒上的問題,固執地認為自己軀體癥狀好轉後情緒也會緩解,忽視「心』治療,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漏診、不規範治療,延誤了自己的病情。
因此,抑鬱症需要系統規範的診療方式,才能有效對抗。而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聊天、談心、開導,也不是簡單的心理諮詢,而是專業的心理治療手段。這需要規範治療,需要患者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