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調查|致容貌焦慮的年輕人:你那麼美,為什麼還不自信?

2021年09月02日22:31:03 心理 1739
青年調查|致容貌焦慮的年輕人:你那麼美,為什麼還不自信? - 天天要聞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文 常鑫/資料圖

「做不了學霸,做校花,整容要趁早」,這是一則醫美廣告。醫美在未成年人群體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一些不法商家一邊在社交平台用話術向青少年傳播「容貌焦慮」,一邊用「1元醫美」等營銷擦邊球引人「入坑」。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的醫美消費主體趨於低齡化,95後乃至00後年輕群體成了醫美機構招徠顧客的重要「蓄水池」。某醫美平台App發布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在互聯網醫美消費平台上,95後與00後佔比過半。然而,專家表示,年齡太小選擇整形,一是審美不夠成熟,容易盲目跟風;二是年齡太小,骨骼尚處於生長階段,貿然進行手術存在較高風險。

// 「要變美先變鬼」 //

網路上,不少00後毫不隱諱地分享著自己的「變美」經歷。

00後在校學生小娜(化名)已經做過上百次整形醫美項目了,她從初二那年做了第一次醫美埋線雙眼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年紀最小、整容最多」,她在網路上開始頻頻分享自己醫美整形的經歷,包括偽造成年身份做手術、多次整容後遺症等。小娜所在的上千人粉絲群里,最小的不到10歲,成員經常向她諮詢各種整容問題。

同樣是00後的小慧(化名),在參加播音主持的藝考時得知考試對容貌有要求,就動了整容的念頭。父母最初堅決反對,但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最後同意並給予資金的支持。

小慧先後打過瘦臉針和玻尿酸,每針2500~3000元不等。滿18歲後,小慧做了隆鼻手術,目前累計醫美消費約9萬元。「手術全麻並不疼,但術後幾天只能用嘴呼吸、臉很腫。就像一些人形容的『要變美先變鬼』。」她在某視頻網站上分享的整容心路歷程視頻,總播放量已超過25萬。

變美的渴望在同齡人的對比下變得愈發急迫,在低齡子女和父母的代際博弈中,往往由父母妥協而告終。在網路上,無數像娜娜這樣的年輕人公開自己的整形日記或視頻,他們毫不隱諱地更新自己變「美」的歷程,以期獲得「太好看了」之類的評論。

// 「真的會上癮」 //

相比網路,滬上各大醫美機構的年輕面孔同樣越來越多。

暑期雖然過了,滬上一些知名的醫美醫療機構內,前來諮詢和整容的就醫者仍然絡繹不絕。這些年來,大眾對醫美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就醫者的面孔也日益年輕。不過在上海,小於18歲的整容就醫者還是很少。

「真的會上癮,根本停不下來。」在某整形外科,記者遇到了95後的姑娘小張。美,是小張給人的第一印象。聊起醫美,小張格外大方,20歲出頭的她已經是醫美「常客」。

「一開始,我內心並不認可醫療美容這個東西,可身邊的人都在微整,有些效果的確不錯,眼睛變大了、鼻子變高了……」身邊的成功案例,讓她逐漸心動。兩年前,小張終於邁出了微整第一步——注射玻尿酸。一針1000多元,打完後感覺皮膚通透,出門都可以不化妝了。

不過,並非打了一針就恆久不變,通常效果只能維持在三個月左右。「感覺完全停不下來了。」小張說,變美的同時,也增加了她的自信。前前後後,小張在醫美上已花去超過10萬元。

在小張的周圍,和她一樣對整容上癮的小夥伴還有不少,大家一致的心聲就是「愛美沒錯」。這兩年來,他們的醫療美容項目也開始「擴容」,從注射玻尿酸,到隆鼻、開雙眼皮、雕塑下巴等等。「嚴重上癮,對手術後的效果變得越來越苛刻,如果效果不理想,還會再次矯正。」

青年調查|致容貌焦慮的年輕人:你那麼美,為什麼還不自信? - 天天要聞

== 專家說法 ==

醫療美容需理性消費

年紀輕輕,怎麼就加入醫美一族?「形象很重要,只有美才能讓自己更美更自信。而醫美,是最便捷的方法。」採訪中,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回答。

微博上,和「容貌焦慮」相關的數十條話題頻登熱搜,閱讀總量超過10億次;95後中,近八成人表示容貌焦慮;根據知乎容貌焦慮報告顯示,在容貌焦慮結構上,女性佔76.85%、男性佔23.15%。

在美容整形行業工作多年,不少整容科的醫生們有時覺得自己就像心理醫生,需要耐心和這些年輕人交流。「到底是否需要進行醫美?預期的效果是什麼?這些都需要求醫者在來醫院前想清楚。」上海仁愛醫院美容外科劉先超副主任醫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年輕人青睞的多是一些微整形,如打針。聽上去簡單,但決不能掉以輕心。」

專家說,特別是一些沒有資質的機構人員對血管走向不了解,將填充類藥物注射到血管里,會造成血管栓塞、後期壞死、視力受損甚至失明等等。

「醫療美容還需理性消費,不要跟風或是盲從。比方說,我們非常不建議18歲以下的孩子整容。」劉先超提醒。在這些醫美專家看來,年齡太小選擇整形,一來審美不夠成熟,容易盲目跟風;二來年齡太小骨骼尚處於生長階段,貿然進行手術存在較高風險。若就醫者未滿18周歲,則需要監護人簽字。」

和劉先超副主任醫師一樣,某三甲醫院整復外科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在門診時勸退過很多未成年人提出的醫美要求,最小的只有14歲。可是這些人最後是否放棄了醫美,也不得而知。

還有不少年輕人則表示,選擇醫美是受不了一些醫美廣告的誘惑。

不過,重磅消息來了!據市場監管總局網站近日消息,為提升醫療美容廣告監管規則的科學性、規範性,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市場監管總局依照廣告法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研究起草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徵求意見稿提到,將重點打擊製造「容貌焦慮」、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等十大廣告亂象。

== 記者手記 ==

避免醫美低齡化,從警惕「顏值焦慮」做起

不久前,一位33歲女網紅進行抽脂手術後發生感染去世,引發廣泛關注。大家感傷的同時,也唏噓不已。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甘願忍受痛苦、冒著風險進行醫美手術?

採訪中,不少年輕人表示,無論是職場上或是生活中,外形條件早已成為一項無形的「硬指標」,好的容貌往往可以為自己加分。

「容貌焦慮」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正是這種日益增強的「顏值焦慮」讓不少年輕人寧願冒風險選擇醫美手術的。醫美事故背後的「顏值焦慮」更值得警惕。

面對不正規的醫美機構鋪天蓋地的宣傳以及無孔不入的營銷,本來就缺乏抵抗力的未成年人,很難不患上「容貌焦慮」。然而,再小的醫美手術也是手術,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對未成年人群體,更是如此。

醫美低齡化的趨勢,不但對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利,同時也給其價值觀的形成帶來挑戰。要減少醫美事故,除了規範醫療美容行業,更應該去消除年輕人的「顏值焦慮」。

讓自己由內而外美起來,才是真的美。家長和老師,必須承擔起教育和引導的責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念。

「要用寬容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年輕人。」在復旦大學社會學家顧曉鳴教授看來,曾經有一個調查研究表明,容貌確實在很多地方起作用,特別在一些服務性行業,容貌和工作有著直接關聯。但是,他強調,要把時尚的、跟風的、從眾的整容和自己真正需要的整容分開。充分評估可能帶來的風險,並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

最後,提醒各位想要做醫美的年輕人:就醫者選擇醫美前一定要充分了解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執業資質、診療項目、醫療美容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若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醫務人員要向就醫者說明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就醫者的同意。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文 常鑫/資料圖

編輯:陸天逸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