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拾貝
雲中松鶴天海拾貝(五十六)
從「公與私」角度
看人生不同層次的追求
【引言】人要存活於世,都須既要「為了自己」,還需要兼顧「環境」,其實際就是既要考慮「私」,還要考慮「公」的問題。今天,我們從「公與私」的角度來審視一下人類,看看按「公與私」的標準,人類可分為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人是:純粹(相對)「自私」的人。此類人與一般動物沒有區別,但是在中國人中很少,在資本主義國家很多,因為此類人信奉弱肉強食,金錢至上,自私自利,做事十分刻薄;這些人一般沒有真心朋友,而且忘恩負義(實際他們從來也不認可道義與感恩);
第二個層次的人是:「自私」占其「慾望」的成分很多,「為公」所佔的比例很少。此類人的「素質」高於一般動物,有一定「人」的德性與社會教化,或是為了「自己」而不得不為他人付出等,而且此類人在社會中所佔比例較大,亟待教化與社會引導;
第三個層次的人是:「自私」與「為公」占其慾望的比例,基本平等。此類人一般喜歡兼顧「為公」與「自私」兩方面,故多數時間顯得「左右逢源」,但此類人數「很少」,因為「公私平等」很難辦到;此類人屬於「騎牆派」與「小聰明群體」,既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也是最不講「人性」與「德性」的人群,可這類人,往往「頭三腳可以」。
第四個層次的人是:「為公」占其「慾望」的成分多,「自私」占其「慾望」的成分少。此類人一般來說基本都脫離了「動物的野蠻與獸性」,多數人能倡導「人文關懷」與「天地合一」的思想;由於此類人的「境界超越了一般人」,所以此類人的數量相對較少,但比第三個層次的人要多得多;尤其是在信奉佛教與儒家思想的國家,此類人比較多;
第五個層次的人是:純粹(相對)「為公」的人。此類人已達到了「超凡脫俗」與「天下為公」的最高「境界」。這些人在「第一類人」(自私自利者)眼裡多是「神經病」或「吹牛逼」「不靠譜」等;而「第一類人」在此類人眼中多是「無知」「未開化」,甚至視為如同於「禽獸」「動物」。
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一個人慾望中「公」與「私」成分的多少,與一個人的出生、貧富、經歷、教育、認知與磨難等有關;因為一個人的人生觀、社會觀與世界觀的形成,主要都在「後天」生活與勞動實踐中形成的,而非「天生如此」,故自古以來,國內外歷代思想家、聖賢與偉人都強調「教化」與「引導」;從沒因為人與人的「人生觀」不同,而放棄對愚昧及未開化人的「教化」,此乃「普度眾生」。
故,針對以上「公與私」的分類,你感覺自己屬於哪一類?你又嚮往哪一類?你就會知道人生「公與私不同選擇」的利與弊,也可以明白自己適合在什麼社會與群體中生存發展,同時也明了自己該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
果真如此,我們才能活成一個既有利於社會,又有利於自己的,而且自己認為有人生意義的「人」!
(作者:雲中松鶴,2022年9月21日晚上,寫於北京)
特別聲明:
鼎新智庫今日頭條號,常年法律顧問:
北京允嘉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飛主任
若未經作者本人授權,不得擅自轉發《雲中松鶴天海拾貝》文章,一經發現,根據情況,可隨時發起法律追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