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追捕》嫌疑人張家輝的獻身

2021年10月07日00:40:08 電影 1041

一開場就是幾名彪形大漢的浴室搏殺,然後跟著就是一名男高音徐翰林(王敏德飾)被殘忍殺害,接著就是嫌疑犯王遠陽(張家輝飾)接二連三和警察們的正面衝突,所有的矛頭都在指向王遠陽,但幕後真兇究竟是不是他?但是影片的走向並非按照觀眾熟悉的方向進行,之前預料的簡單粗暴的結局在一步一步抽絲剝繭中逐漸明晰了起來,原來認定的殺人兇手並非是因為色心乍起行兇,過去近二十年的往事,也並非是人們預想中的那樣直接,新出現的謀殺也並非因為同樣簡單的理由,其背後隱藏的秘密是所有人都不想談起的,在一根筋的警察面前,這一切逐漸明朗的時候,反而讓警察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回歸之後,港片一直走得跌跌撞撞,很難再現港片上世紀末90年代的出片量。質量也因投資方多元化的問題而隱約受到限制。

所謂「港片」就是好電影質量的保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港人的精神還在,每年投拍的電影數量雖少,但是卻依然保證了類型電影的各種區分,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就是警匪片因為內地審查的緣故,結構和結局已經不能再按照之前的類型來走,這對港片最拿手的類型片之一——警匪片,造成了巨大而且尷尬的影響。眾所周知,香港在英治下的事情,警察和黑道魚龍混雜,留下了很多邊緣人身份,像是籠罩在每個港人心中無法清除的暗霧。不可避免的,銀幕上開始表現警署腐敗,黑道勢力,古惑仔等等題材的影片,而影片的結尾黑暗的也愈來愈徹底,這一方面是港人用來宣洩重壓生活下的方式,也同樣是他們尋求心理落差平衡的安慰表現。

而這種新式類型的結局同樣催生了一系列警匪片,黑幫片的類型出現,在這裡面,人類的溫情和博愛消失的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有無盡的黑暗和命運的輪迴。上文提到的,港片的黑暗結尾已經不再,觀眾急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做定調,於是這種溫情又略帶傷感的結局是導演乃至編劇團隊對故事整體把握的新的思路,當然是也是對觀眾的負責。於是一個表面悲慘黑暗的結局便可逆轉。這種傳承港片精神和手藝,同時又開創了新模式的電影。但是這種既符合港片傳統價值觀又迎合內地觀眾的片子在首創上仍然顯得有些顧慮重重,所以某些細節有待商榷,不過好在導演整體把控能力出色,瑕不掩瑜。故事的大起大落絲毫沒讓觀眾產生不真實的感覺,不過難在首創,所以這次的電影整體上還是頗令人讚許的。

開門見山,個人覺得《大追捕》有點名不符實,所謂追捕其實完全是由被追捕者掌握和控制的一場局。至於「大」也不知大在何處?常看見一大群警察跟在張家輝後面猛追就是大了么,這一點是針對動作場面力度不夠的批評。此外,也不要過分期待雙雄對決的戲碼,導演礙於要表現加繆《局外人》式的孤獨,影帝飈戲就有(印象深刻的有兩場),「鬥智斗勇」則無。這有感於對本片劇情和懸疑設置上的失望。導演周顯揚自言警匪片不一定都要槍戰動作,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是對於類型的突破應該基於類型本身。《大追捕》作為一部警匪題材略帶懸疑的類型片,給人一種兩頭不靠的平淡之感。動作基本無亮點,懸疑設置也無甚新穎之處。唯一的看點就是張家輝對於角色的演繹。然而表演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為故事服務。本片的整體情節如同文詠珊在片中小清新式的表演風格,固然沒有大錯,但是略顯膚淺。此外,就主題而言,《大追捕》實則是一個重口味宣傳包裝下口味淡雅的深情故事。

不是說唯有重口味才能表現深刻的主題,而是既然把主人公放置在絕境,就一定要處理好可信度的問題。觀眾期待的是合理邏輯下極端人性所展現的真實。下面我將試著把《殺人犯》和本片作一個比較,簡略談談它們的同與異、得與失。兩部電影同是周顯揚導演,杜致朗編劇,有一定的可比性。 第一,同樣是復仇故事,因為視點的不同,《殺人犯》較之《大追捕》在驚悚程度和危機感上要大得多。前者基本上是一個被複仇被虐的主觀視角,後者的視角卻多是第三人稱的客觀視角。這直接導致了觀眾對於張家輝這一角色的移情作用被削弱。事實上即便觀眾從張的角度出發,也完全沒有被追捕的恐懼感。因為警察實在是太笨了,神探任達華所做的,也只是如藏獒般咬住不放,緊緊跟上張的腳步而已。反過來,張家輝夜探任的女兒,襲擊任的同事,與任在纜車上搏鬥,我也完全緊張不起來,因為瞎子都看的出,張明明就是個「好人」,一個向邪惡復仇的人,對善良是沒有傷害能力的。

《大追捕》中的最恐怖的因素,在王敏德飾演的那個變態老爸Over之後就沒有了。整個追捕過程缺乏扣人心弦的危機感,更遑論震人心魄了。第二,在懸疑的處理上,《大追捕》屬於剝洋蔥式,《殺人犯》則是突然逆轉式。個人覺得兩者各有利弊。剝洋蔥的好處是,在邏輯的處理上比較穩妥,壞處就是觀眾如果太早猜到了結局,會影響到淚流滿面的過程。突然逆轉的好處無他,就是驚訝。讓觀眾不由自己的「我靠!」壞處是容易在情節的合理性上遭到詬病。值得一提的是兩片都同樣強調過去的因結出今天的果。《殺人犯》屬於過去的小錯誤造成當下的大恐怖,《大追捕》卻是曾經的夢魘而今得到暴力驅散和溫情的救贖。第三,在演員表演上。郭富城、張家輝,大家都是影帝,沒什麼好說的。但就角色的感染力來說,個人認為還是郭富城的強一些。前面已經說過,《殺人犯》基本上是時時刻刻圍繞著郭富城的心理和情感狀態運轉的。觀眾跟著他一起擔驚受怕,卻又和劇中人一樣,無時無刻不再懷疑他。直到他悶死了自己的好友,這是一個節點,又在得知真相後,因憤怒殺死了行兇者,自己也淪為電鋸殺人狂,這又是一個節點。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清晰可見。而張家輝在《大追捕》中的角色,太過於內斂,以至於有些含混,細節捕捉得也不夠。這種人物塑造的不盡人意要歸咎於導演和編劇。角色的成功不僅僅在於自我塑造,還在於和其他角色對戲的張力中。導演放棄了完全聚焦張家輝的視角,卻又沒有處理好他和其他角色的關係。回顧張家輝在《證人》中飾演的角色,戲份並不多,卻演得異常出彩。

這在很多程度上要歸功於林超賢對人物關係的處理。如果說,《殺人犯》的結局太過於殘酷而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話,《大追捕》的結局又似乎有些畫蛇添足了。張家輝曾經問任達華:真相真的那麼重要麼?是啊,觀眾有知道真相的必要麼?其實真的沒有,因為一來絕大多數人應該都已經猜到了結局,二來影片的重心其實不在於揭露真相,而在於這個過程中所展現的情感背景。影片最終還是執著地把案發現場的全過程呈現完畢,不免就有些多餘了。兇殘的謀殺手法,變態的主角,複雜的心理,落魄的警察,自作自受的死者;每一條都可以在香港影史上找到同樣深刻的出處。

《大追捕》嫌疑人張家輝的獻身 - 天天要聞


周顯揚導演和編劇杜致朗之前合作了《殺人犯》,這部作品也是描寫一部離奇的兇殺案件,兇手肯定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人。周顯揚和杜致朗的編導組合變態、重口味,謀殺、冤案、逃亡等等手段在電影中一一展現,毀屍滅跡都是家常便飯,這些較為具有衝擊的場景展現也是為了增加影片的商業看點,當然也是基於目前觀眾可承受的範圍之內,不會說讓觀眾看了噩夢連連,那就成了恐怖片了。《大追捕》的核心問題是:冤情與真相。王遠陽是冤獄嗎?徐翰林死亡的真相又是什麼?層層遞進的懸疑,峰迴路轉的劇情,讓該片始終籠罩在一層層迷霧之中,不到最後一刻,難以知悉事情真相。但編劇杜致朗其實也在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真相是不是必須的?作為警察的林正忠(任達華飾)有著名偵探柯南一樣的執著,相信真相只有一個,但法律不外乎人情,把事情查得那麼透徹,就真能讓死者安息,讓生者好過嗎?有時候事情並不一定要循規蹈矩,這也是在片中所給出的一個命題,觀眾是不是也這麼看,那就要等影片上映之後才知分曉了。

《大追捕》嫌疑人張家輝的獻身 - 天天要聞


片中張家輝台詞甚少,全靠動作和表情撐起這次的表演,很有點演默片的范兒,他的演技越來越好,而且還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期待他以後能碰上更具有挑戰性的角色。不斷地拋出疑問,讓觀眾跟隨劇情步步深入,電影的劇情衝突從最初王遠陽和徐家人的矛盾,逐漸升級到警匪間的衝突,需要正面對決的就是王遠陽和警官林正忠。林正忠這個人物也很有趣,他的妻子前兩年身亡,被警方判定為自殺,但林正忠不相信,不過這條線索最後也沒有給出終極答案,或許就是自殺,不過林正忠不肯接受現實罷了。

在調查王遠陽和徐家人恩怨之後,林正忠判斷王遠陽有重大嫌疑,但隨著剝繭抽絲的調查,似乎兇手還隱藏在更深的背後,警匪間的鬥智鬥力也就此展開,這其實就是一場貓鼠遊戲,不過貓鼠的位置時常調換,王遠陽置生死於度外,所以他總能夠牽制住警方,誰是貓、誰是鼠,倒真不好判定。就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樣,林正忠並不在乎破案,只在乎真相。對於真相的執著使得他一步步追蹤到案發的事實,只是有時候知道真相未必比不知更好,因為真實向來不如無知易懂。

電影分類資訊推薦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 天天要聞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教你輕鬆製作動畫視頻 | 萬彩動畫大師

美術微課視頻怎麼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已經成為教學生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算是美術老師也要開始製作微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素養,今天就來教大家怎麼製作一個生動的美術微課視頻。軟體:萬彩動畫大師,能幫助你輕鬆製作出各種精彩的動畫視頻,做動畫就像做PPT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