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空軍曾有擊落15架戰機之機!印度慘敗遭輿論圍攻,戰況超乎

5月7日破曉時分,印巴空軍之間的激烈戰鬥令全球為之震動。印度空軍未曾料到,巴基斯坦空軍竟會如此毫不留情地出擊;而巴基斯坦空軍也沒料到,印度空軍竟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全球都沒想到,如今的空戰模式已發生巨變,近距離格鬥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預警機與超遠程空空導彈主導的局面。


據巴方通報,在5月初這場高烈度空戰中,殲-10C正面迎戰印度出動的75至80架戰機,在飛行中隊尚不齊整的情況下,巴空軍果斷迎戰,擊落多架敵機,而己方零損失,更重要的是,大多數印方戰機甚至未能完成導彈鎖定、就已被超視距擊毀。


空中迷霧:誰的戰報?誰的戰機,

巴基斯坦這邊動靜不小,副總理兼外長達爾在議會通報,說自家空軍取得了大戰果;至少五架印度戰機被打了下來,這份「擊落名單」里,不僅有三架印度空軍引以為傲的法制「陣風」,還有一架俄制蘇-30和一架米格-29,順帶捎上了一兩架無人機

巴方還意有所指地表示,其實有能力打下更多,只是為了避免局勢失控,才「手下留情」,整個過程,巴基斯坦宣稱自己毫髮無損。

而印度那邊,其軍事行動代號據稱是「辛杜爾」,出動了七八十架飛機,規模著實不小,印方宣稱的目標,是打擊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主義設施。

事件的直接起因,是此前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針對印度教旅客的恐襲,印度方面反應迅速,未經詳細調查就將矛頭指向了巴基斯坦境內的組織,在這之前,印度已經用上了控制水資源、媒體宣傳等多種施壓手段,氣氛早已緊張。


體系的勝利:預警機加長劍,打了「陣風」一個措手不及?

這次衝突中,巴基斯坦空軍的裝備和打法成了熱議焦點,據透露,巴方派出了中國造的殲-10C戰鬥機ZDK-03預警機

能夠一舉擊落印度多型戰機的關鍵,據稱是PL-15E,也就是霹靂-15超遠程空空導彈,有報道說,現場發現了帶有PL-15E標識的導彈殘骸,似乎給這個說法添了點證據。


這款導彈的出口型號,射程據說超過145公里,樂觀的估計甚至達到了150-200公里,有的還說300公里,相比之下,印度「陣風」戰機常用的「米卡」空空導彈,射程大約50公里,這就不是一個量級了。

被打下來的印度飛機,據說殘骸掉在了印控區內陸,有些離前線或者機場還不算太遠。這似乎也間接說明,巴基斯坦玩的是遠距離打擊。



巴方這次取勝,靠的不是傳統的近距離北斗,也不是中距離導彈對射,而是「體系作戰」,具體來說,就是預警機在後方進行大範圍偵測、識別和鎖定目標,然後通過數據鏈把目標信息傳給前方的戰鬥機。

戰鬥機在預警機的指揮下發射遠程導彈,甚至可能實現了「A射B導」——也就是一架飛機發射導彈,由另一架飛機或預警機來引導,這樣一來,發射導彈的飛機自己不用開火控雷達,避免了暴露,還能在超遠距離發起攻擊。


反觀印度空軍,這次事件暴露出的短板,不少分析都指向其體系作戰能力的滯後,印度空軍的裝備來源複雜,法國的、俄羅斯的、英國的,還有自己國產的,五花八門,要把這麼多不同來源的平台整合進一個高效的數據鏈體系,難度可想而知。

由於缺乏先進的預警指揮和「A射B導」能力,印度空軍可能更多還是依賴單架飛機的雷達去探測和鎖,這種模式,面對預警機引導下的遠程導彈體系化打擊,顯然存在代差。


甚至有人把印度空軍這次的表現,同俄軍烏克蘭戰場上的空中表現相提並論,認為兩者在現代體系對抗面前都有些力不從心。

至於被擊落的印機型號,有分析員試圖從流出的殘骸照片入手,比如通過發動機或特定翼面部件來識別「陣風」,通過機頭顏色來判斷是不是印度特有的米格-29UPG,想從實物上坐實巴方的說法。


幾家歡喜幾家愁:地緣棋盤上的漣漪

這場空戰,如果巴基斯坦宣稱的戰果是真的,那影響可就大了。

對法國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陣風」戰鬥機一直是法國空軍的寶貝,也是出口市場上的明星,這次一下子被擊落三架,而且對手(據稱)還是技術上可能稍遜一籌但體系更優的組合,這對其聲譽無疑是一記重拳。


尤其法國正和中東等國家談新一輪軍售,這事兒一出,客戶們心裡能不打鼓嗎?甚至有傳言說,「陣風」的製造商達索公司都希望法國政府出面,勸印度暫時別在衝突地區用「陣風」了,免得再有損失,進一步砸了牌子。

中國這邊,情況則大不相同,殲-10C、ZDK-03預警機,還有PL-15E導彈,通過這次「據稱」的實戰檢驗,其性能和體系協同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這簡直是中國國產武器和軍事技術實力的一次「活廣告」,很可能極大提升其在國際軍售市場上的吸引力,特別是對那些尋求高性價比、先進作戰體系的國家來說,中國武器「物美價廉」的印象或許會更加深入人心。

印度可就有點「內傷」了,對於這次空戰的結果,印度方面處理得異常低調,這和事前高調宣傳軍事行動形成了鮮明對比,印方不僅沒公布擊落對方飛機的戰果,而且據報道,印度國內互聯網上關於自家飛機墜毀和殘骸的信息,也受到了嚴格控制和刪除,官方甚至一度發布了相關新聞又撤回。

這種反應,被外界解讀為這次失利給印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尷尬,要知道,就在四月底,印度空軍在與巴方的一次空中對峙中已經吃過一次虧,導致一名副司令級別的高官去職(或退休)。這次據稱的「慘敗」,恐怕預示著印度軍方更多高級將領要面臨問責和調整了。

除了空戰,最近印巴邊境也不太平,還有其他摩擦,比如,有未經證實的傳聞說印度陸軍的邊防哨所投降了,或者旅級指揮部被端掉了,此外,還有報道提到,美國此前曾限制巴基斯坦在這次衝突中使用其F-16戰鬥機,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外部力量在地緣衝突中的介入和盤算。


這場據稱發生的印巴空戰,儘管具體戰果和許多細節還撲朔迷離,但它似乎正在用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提醒人們;未來的空戰,可能真的不一樣了,不再是飛行員憑藉個人技術和座機性能單打獨鬥的時代,也不是單純比拼誰的雷達看得遠、導彈射得准那麼簡單。

未來的天空,將是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有人戰機和無人機通過高速數據鏈緊密連接起來的「體系」的天下,在這個網路里,信息共享、目標分配、火力協同,都可能由後台的智能系統來統籌。


戰鬥機本身,或許更像是一個個感測器節點和火力投射單元,其自身雷達開機甚至可能成為一種需要小心規避的戰術風險,在這樣的體系面前,過分強調單機超機動性,或者依賴自身雷達「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的傳統探史紀聞觀念,或許真的到了該被重新審視的時候。


來源:探史紀聞

https://www.toutiao.com/w/1831519435960320/?channel=&in_ogs=&in_tfs=&original_source=&source=search_tab&traffic_source=&utm_medium=wap_search&utm_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