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到底擊落了幾架印度戰鬥機?現場殘骸曝光,印方至今不敢正面回應

5月7日凌晨1時過後,印度空軍啟動了代號為「信杜爾行動」的跨境空襲。在短短三十分鐘內,法國制「陣風」、俄制蘇-30與米格-29戰鬥機飛越實控線,分別打擊了位於巴控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境內的九個目標。

根據印方公開信息,這次打擊行動集中針對與拉什卡雷·泰巴(let)組織有關的「恐怖分子營地」,其中包括穆里德克、巴哈瓦爾布爾等地的清真寺院落與培訓設施。行動使用了scalp(風暴陰影)導彈、hammer精確制導炸彈與遊盪彈藥,印方聲稱「克制、非升級、精準」。

印度外交秘書維克拉姆·米斯里宣稱,此次打擊是對上月克什米爾恐襲的「適度回應」,其中特別提及「我們掌握情報,表明下一輪襲擊已在醞釀中」。

然而,比導彈更快的,是一場關於「誰被擊落」的輿論對撞。

各說各話:戰果公布與輿論刪稿

巴基斯坦國防部率先在清晨發聲:印度共五架戰機被擊落——三架「陣風」、一架蘇-30、一架米格-29,外加多架無人機與「一個大型無人平台」。巴信息部長塔拉爾點名宣布擊落地點:阿庫爾、安巴拉、巴爾納拉和查謨。

印度方面則拒絕回應這一說法。唯一的動作,是駐華使館在社交媒體上對《環球時報》的報道貼出「虛假信息」標籤,卻未提供任何事實反駁或飛行員名單。

更令人疑竇叢生的,是印度國內媒體《印度教徒報》清晨發表了一則「證實三架印軍戰機在克什米爾境內墜毀」的報道,隨後迅速撤稿,並發布道歉聲明:「誤導讀者、引發困惑,我們深感遺憾。」此舉反倒讓「失事」之說更加撲朔迷離。

殘骸為證:誰的戰機燃燒在雪線之後?

沉默無法消除燒焦的金屬味。

5月7日清晨,斯利那加郊區,知名戰地攝影記者達爾·亞辛在繞過印度安保後,拍下了一塊飛機副油箱殘骸的圖像。他告訴《美聯社》:「居民說凌晨有巨大火球騰空,燃燒了數小時。」另一段現場視頻中,幾名村民拍攝了一架疑似「陣風」戰機的殘骸,隨後被警方驅離。

圖像分析專家魯普雷希特指出,畫面中的一台燒毀發動機與法國「陣風」配套的m88發動機特徵相符。而cnn隨後援引法國情報人士確認:「確有一架『陣風』在印巴交火中墜毀。」

不僅於此,印控克什米爾南部370英里外的旁遮普省村莊akhali kurd,當地居民也目擊一架飛機殘骸墜入農地,一名村民在靠近時被次生爆炸炸死。《印度快報》直言不諱:印軍正在搜集殘片,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是一架巴基斯坦飛機。

智庫「斯廷森中心」專家克里斯托弗·克拉里評述道:「如果這架飛機屬於巴方,印度方面五個小時內絕不會沉默。」換言之,沉默成了默認。

真相未至,戰果已定?

面對「擊落五架」與「全部安全返回」的兩種敘事,國際社會不得不介入斡旋。英國、法國、阿聯酋呼籲「最大限度克制」,擔心局勢滑向全面戰爭。而巴基斯坦國家安全委員會則表態:「我們將選擇時間與地點,回應這26條無辜性命的逝去。」

但更大的問題是:印度還在否認,而世界已經看見。

媒體刪稿、現場封鎖、官方緘口,背後是一個更大的難堪:這場旨在展示「軍事威懾」的行動,或許被對手反手拿下五張戰機遺骸做成戰果展板。它非但沒有轉移民眾憤怒,反而揭露了印度空軍戰備與情報體系的窘境。對比2019年「巴拉科特空襲」後印方失去一架米格並飛行員被俘的前車之鑒,此次的掩蓋手段似乎只是舊招重演。

最終答案或許不在新聞發言人手中,而在那些無聲的殘骸、被刪除的報道和無法上傳的影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