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朝鮮打贏美國後,在日本國內引起風波,其他各國又作何反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二戰即將結束之時,美英蘇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展開了戰後世界格局的討論。

三個老人的幾句談笑,便決定了戰後數億人口的生存,到後來的種種事件,原本同是一家人的朝鮮半島人民,在大國分庭抗禮的干涉下,被硬生生撕裂成兩個國家。

雅爾塔三巨頭

南北雙方的民主鬥士為了國家統一不懈抗爭,但是幾乎都被美蘇雙方通過各種手段壓制。

最終,在北方只剩下金日成領導的朝鮮共產黨北朝鮮委員會,南方只剩下美國扶持的李承晚政權。

雙方在背後勢力的支持下私自舉行選舉,並且都聲稱自己是唯一合法政府,於是就這樣雙方矛盾愈演愈烈。

因此雙方在三八線周圍爆發了兩千多次軍事衝突,而最終北方忍無可忍,在得到蘇聯的許諾之下,北朝鮮向韓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朝鮮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升級

在戰爭初期,由於北朝鮮軍隊大多是當年流亡中國,參加過我國抗日和解放戰爭身經百戰的部隊,而南方則大多是美國臨時拼湊的部隊,結果不言自明。

短短兩個月之內,北朝鮮人民軍四面出擊,基本上佔領了半島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李承晚政權只得龜縮釜山,一面苦苦支撐,一面向美國求援。

而美國也很快做出反應,畢竟南朝鮮是自己辛辛苦苦從蘇聯嘴裡搶下來的肉,怎麼可能這麼輕易還給斯大林

於是,美軍將領麥克阿瑟,率領三百餘艘戰艦與五百多架飛機,對半島中部的仁川展開攻勢,並迅速突破了朝鮮人民軍的陣地。

朝軍在美軍強大的攻勢下開始節節敗退,很快將在三八線以南佔領的土地全部丟失。

此時美國並不滿足,麥克阿瑟公然宣稱要將共產主義徹底清除半島,於是指揮部隊跨過三八線,美國的空軍甚至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轟炸。

而他們認定,中國不會對美軍的行為採取反制,所以才敢這麼為所欲為。

而我們都知道,中國向朝鮮派出了志願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在戰爭初期,別說是西方對中國持否定態度,就連中國國內,很多人都對出兵表示反對。

中國的顧慮

1950年的中國,正在進行內部的經濟調整和鎮壓反動派的運動。

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取得全國性的政權,已經走到了空白地帶,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探索。

在經濟上,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過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雖然政府儘力調整但是仍需要時間恢復。

毛主席

而在社會環境上就更艱難了,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是許多地區仍然存在著大量反動派,需要大量人力進行鎮壓。

並且當時西藏還沒有解放,國內形勢用一團亂麻來形容毫不誇張。

但偏偏這個時候,美軍在東北鬧了這麼大的動靜,隨之而來的是朝鮮政府的求援。

這時,一個重要問題就擺在了中共領導人的面前,是暫時隱忍,看著北朝鮮社會主義政權覆滅,還是暫時放下國內的問題,出兵朝鮮維護國際環境上的穩定。

斯大林

當時的中共領導層清楚地認識到,蘇聯出於各種現實考慮,所以是不會輕易下場的。

蘇聯方面一定會以軍事許諾來支持中國出兵朝鮮,那樣的話,如果中國贏了,那蘇聯維護了東南部的安全。

如果中國輸了,蘇聯也沒有什麼損失,而且還可以趁著中國戰敗,加強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干涉。

在經過激烈地討論之後,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派出志願軍出兵朝鮮。

究其原因,其一是不能坐視社會主義的朝鮮被顛覆,其二便是美軍越過三八線後,原本作為戰略後方的東北,瞬間變成了前線,嚴重影響了新中國的產業經濟安全。

同時美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礙了原本準備對台灣蔣介石匪幫發動的統一戰爭,這種行為已經干涉到了中國內政

中美的朝鮮大博弈

在當時的世界上,西方人在聽說中國參戰之後,無不捧腹大笑。

在他們眼裡,中國人的形象還停留在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時代。

就算中國是二戰戰勝國,很多西方人也認為是美軍和蘇軍的功勞,就連戰敗的日本都認為,自己失敗給了美國而非中國。

但是很快,殘酷的現實就把他們的臆想全部擊碎了。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由東北邊防軍改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三十八軍,在1950年10月19日率先渡過鴨綠江。

很快在25日,中美之間第一戰打響,志願軍首戰告捷,打了美軍以及各國僕從軍一個措手不及。

緊接著彭德懷指揮志願軍快速出擊,充分發揮志願軍自身靈活戰術和北朝鮮多山的優勢,將美軍的機械化部隊耍得團團轉。

在第五次戰役之後,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將美軍壓回了三八線一帶,徹底粉碎了美軍想要完全佔領半島的白日夢。

但是美軍卻並不願意撤軍,在1951年的第一次停戰談判中,中方要求美軍將部隊全部撤出半島,但是遭到了美方的拒絕,談判破裂。

上甘嶺戰役

此後,戰鬥繼續打響,美軍為了徹底擊敗志願軍,連續發動了喋血嶺、傷心嶺、上甘嶺三次大規模戰役。

志願軍雖然條件艱苦、傷亡慘重,但是仍舊頂住壓力,同樣對美軍造成了大規模的殺傷。

經過這三次戰役,美軍徹底被擊垮了,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終於在1953年和中朝雙方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朝鮮戰爭也因此結束。

對此,美國負責簽訂停戰協議的將軍克拉克表示「自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在勝利條約上簽字的美國將軍。」

戰爭對西方影響

朝鮮戰爭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對戰場所在的半島。這場戰爭雖然停火了,但是半島卻失去了唯一的統一機會,至今半島仍舊保持著分裂。

為了警惕曾經的兄弟,雙方無不保持著龐大的軍隊體系,也因此形成了,壓在兩國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

而這場戰爭對於中國來說,則是一場改變自身命運的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曾幾何時,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軟弱的中國舊政府只有卑躬屈膝的份。

從清朝末年到抗日戰爭,統治中國的無不是軍閥的買辦政府,中國的政府無不是對內壓迫、對外乞討,讓西方人一提到中國都是東亞病夫的形象。

然而,直到朝鮮戰爭結束,西方才發現社會主義的紅色中國,已經徹底和原本的舊中國劃清了界限,中國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任人宰割的國家了。

此戰之後,中國徹底掃清了外部勢力對中國內部的軍事騷擾,儘管美軍還橫跨在台灣海峽,保護著蔣介石匪幫,阻止大陸統一中國,但是他們想阻撓中國發展的想法已經泡湯了。

在此後的數十年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也有了新的認識。

對於朝鮮戰爭的主使者美國來說,原本不可一世的美軍,居然在戰場上被用「萬國造」武器的中國軍隊擊敗,相當於當頭一棒打在天靈蓋上。

雖然在戰爭中,美軍也有李奇微這種善於學習的將領,讓志願軍吃了虧,但是整體上,美軍依舊對志願軍的戰法戰術不寒而慄,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志願軍的衝鋒號都成了美軍士兵的噩夢。

也是從此時開始,美軍開始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夜間戰鬥器械,例如夜視儀、戰術目鏡、雷達等感應裝備,就是為了應對志願軍的夜間突襲戰術。

同樣也是從那時起,朝鮮戰爭在美國主流媒體之中,一直是一個被壓制的話題。

號稱言論自由的美國對這個話題壓制極深,甚至有文字獄的味道,不得不讓人唏噓!

聯合國軍中,除了美國和一眾小兄弟之外,還有英法這種剛從二戰中恢復過來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英國由於一直奉行孤立主義,且長期追隨美國的政治方針,在朝鮮戰爭中也是出力頗多,總共投入兩個旅,一萬四千多人,以及海軍艦艇21艘和80架飛機。

在這場戰爭中,英國傷亡人數已經高出了原本人數的1/3,總共陣亡710人,其中負傷的有2278人,失蹤人數達到1263人,被俘的人數達到766人,合計下來共5017人。

在朝鮮戰場上如此嚴重的失利,直接導致了英國工黨在1951年的大選中失敗,從此英國便和美國一道,開始走上了對社會主義中國制裁的道路。

但是他們的部隊卻很誠實,當美國與中朝雙方簽訂停火協議之後,英軍立刻撤離了朝鮮,英軍指揮官表示,他們已經在這個地方呆了太長時間。

而法國的損失相比之下就要少得多了。

在二戰時期,法國解放組織「自由法國」,就曾經在各種問題上和美國有過多次衝突,美國甚至想要扶持維繫法國的政府控制法國。

故在此戰後,法國雖然也接受美國援助,但是和美國也是離心離德。

所以當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要求各國參戰時,法國只投入了一個營,大概一千三百多人。結果在入朝後,經曆數次戰鬥減員嚴重,最後不得不再投入一千餘人。

最終在戰爭結束後,根據法國政府統計,投入的兩千餘人中,傷亡和被俘的就有一千多人。

一戰,一方面讓法國看清了新中國的真面目,中國不再是那個任人蹂躪的國家了。

另一方面,法國也認清了美國的利己主義思想。

美國在戰爭時期曾經不顧國際影響,宣布要用原子彈打擊中國軍隊,這讓法國等國家十分恐慌,內部也孕育出了反對美國對歐洲控制的思想潮流。

此後,法國開始逐漸走上獨立發展之路。

在1959年1月,戴高樂正式宣布擔任法國總統,開始積極發展反美的獨立外交。

並且在1964年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為中國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外交封鎖,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探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戴高樂將軍

而這些,也都是從朝鮮戰爭之後才有可能發生的。

戰爭對東方的影響

朝鮮戰爭後不僅對西方各國是一個震撼彈,對東方美國的盟友也是當頭一棒。

當時的日本,雖然被美國扣上了戰敗國的帽子,但是由於蔣介石匪幫退守台灣,新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日本得以被美國當作反共橋頭堡而重建。

然而在他們夢想著早日回歸發達國家時,朝鮮戰爭停火的消息傳來,這件事在日本政壇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雖然日本在朝鮮戰爭中靠著給美軍做配套獲得了經濟重建,但是朝鮮戰爭的結果卻告訴了他們一個殘酷的事實。

那就是隔壁的「大肥肉」,已經不是當年的東亞病夫了!自己可能在短時間內經濟騰飛,但是曾經所謂的滿蒙夢再也不可能實現了。

於是,在朝鮮戰爭之後,日本不再是當年那個夢想領導黃種人的國家了,而變成了美國在東亞牽制中國的一條忠犬。

而在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後,日本也立刻跟隨主人向中國示好,破天荒地對當年犯下的滔天大罪道歉。

毛主席與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而對於中國來說,朝鮮戰爭對自身最有利的影響,當屬對蘇聯的影響。

原本在1950年代的初期,雖然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但是雙方都知道,這種同盟是一種「非對稱性同盟」。

蘇聯在當年是世界上唯一能對抗美國的超級大國之一,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已經達到5102億美元,而中國的總值約600億人民幣,總體實力上根本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而蘇聯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對他們來說,中國並非一個「同盟」,相反更像是一個「橋頭堡」「緩衝帶」。

可是朝鮮戰爭一戰之後,讓蘇聯看清了這個東方大國的實力,從此不再將中國看作一個配套的小弟,而是一個和自己平等的大國。

中蘇友好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蘇兩國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蘇聯為中國投入了156項工程,無數蘇聯科學家將青春獻給了中華大地,留下了諸多美談。

朝鮮戰爭是中國的立國之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此之後,中國徹底將東亞病夫的牌匾擊碎,嶄新的東方雄獅正式覺醒,中國歷史徹底和過去的舊時代劃清界限,一步步邁入嶄新的、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