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人們往往,甚至可以說幾乎總是傾向於低估對手。這樣的事,今天也在發生。比如這幾天大空戰。但要知道,擊敗一個勇敢、聰明、擅長臨場應變的敵人,遠比擊潰一群被一聲口哨嚇跑的人更加光榮和值得尊敬。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80年前在柏林以南發生的一場戰鬥。
眾所周知,在柏林進攻戰役中,蘇軍不僅成功切斷了德軍第9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退路,還將第三帝國的首都牢牢包圍,防止敵人逃脫。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而其中一些最為慘烈的戰鬥,發生在一個名叫包岑(Bautzen)的小鎮附近。進攻該地區的是蘇軍第7近衛坦克軍的部隊,此外還有波蘭部隊參戰。雙方展開了遭遇戰,而高潮出現在1945年4月23日,當時敵人集結了最後的預備隊,發起了反擊。此時德軍集中了第20裝甲師、「勃蘭登堡」摩托化師的殘部,而主力則是**「赫爾曼·戈林」空降裝甲師**(坦克-傘兵師)。
這支部隊幾乎可以說是德國飛行員、空軍元帥戈林的私人部隊。反擊發生在包岑—魏因斯貝格(Weißig)一線。當時蘇方坦克部隊正在進行清剿,並未預料到敵人會突然發起如此猛烈的衝擊。為了支援他們,蘇軍投入了第48步兵軍,但最終前線被突破,蘇方坦克部隊實際上被包圍了。此時坦克軍的實力已經十分薄弱,僅剩14輛T-34-85中型坦克、12輛ISU-122自行火炮和5輛SU-85自行火炮。而就在5天前的4月18日,光是T-34坦克還有64輛可用。
根據蘇方戰報文件,4月23日白天,德軍以多達70輛坦克的兵力發起進攻,甚至重新組建了一支步兵師。到了第二天,「赫爾曼·戈林」師的部隊突破火線進入包岑市區,並試圖殲滅被圍的蘇軍坦克兵。文件中還提到,造成這種困境的部分責任在於波蘭第一坦克軍。該軍原本應與蘇軍協同作戰,但在敵人合圍第7機械化軍時沒有提供及時支援。
到了4月24日,德軍以小股兵力繼續進攻,但整體上依然使用了幾十輛坦克組成的突擊群。例如在下午5點,德軍出動約30輛坦克發動攻擊,將蘇方第24機械化旅壓制回了魏因斯貝格的中心地帶。蘇軍於是組織了環形防禦,而當時該旅的實力已經非常可憐:只有2輛T-34-85坦克、3門76毫米火炮和295名士兵。在他們身邊一起堅守的是第26近衛機械化旅,情況更糟:僅有1輛T-34-85和87名士兵。憑藉著蘇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勇氣,他們最終成功突圍。
或許聽起來令人驚訝,但在蘇方軍團的戰報中,有這樣一句話:
「敵人在魏因斯貝格地區建立了兵力優勢,在4月22日至23日間,以兩個裝甲師的兵力,從北側繞過包岑市,企圖合圍並殲滅我軍。」
儘管敵人未能實現殲滅我軍的目標,但我們也必須承認一點:德軍並不總是崩潰逃跑,他們在很多情況下依然戰鬥頑強、戰術靈活。4月25日,德軍再次發起攻擊,但此時只能組織起1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這次被蘇軍成功擊退。蘇方擊毀了6輛敵方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這一片區域的整個戰鬥中,蘇軍共擊毀敵方52輛坦克和自行火炮,殲敵約3000人。但同時,蘇軍也損失了24輛T-34坦克,以及約1500名官兵。
然而,到了4月26日,德軍不再攻擊蘇方陣地,而是將進攻目標轉向波蘭第8步兵師防區,成功突破了波蘭部隊的防線,最後被蘇方其他單位攔截並阻止其進一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