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由於發音相近,「彈夾」和「彈匣」經常被人混淆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彈夾、彈匣,都是正式的、正確的輕武器術語;並非一些人所說,彈夾是錯別字的結果云云——實際上兩者所對應的實物則完全不同。目前國內最常見的錯誤,主要是誤將彈匣冠以彈夾的稱呼。
圖:這樣的都是彈匣
圖:這個才是真正的彈夾
動圖:子彈從彈夾「cartridge clip」中被壓入彈倉「magazine」。被用於演示的是一支老式的、採用固定彈倉設計的步槍。它裝填子彈是從上方,將安裝在橋式彈夾上的子彈向下推入到彈倉內。不止很多早期栓動步槍採用這一設計,不少早期半自動步槍也是一樣,比如我國的56半自動步槍。
在英文語境中,彈夾和彈匣很難有混淆的餘地——彈夾是「cartridge clip」,或者「charger(這個稱呼主要見於英國軍事文化體系國家)」,有時候簡稱為「clip」。事實上彈夾在國內還有另一個同義的術語,叫做裝填夾;不過大概是三個字比兩個字在讀寫上麻煩多了,這個詞的出現頻率要遠遠低於彈夾。
圖:彈夾並不一定就是單排的,比如M1使用的8發雙排交錯彈夾
國內的槍械術語資料中一般對彈夾採用這的解釋:「可以放置一排槍彈的機械夾子,使槍彈便於壓入彈倉」。實際上這個解釋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彈夾也可以採用雙排設計——這一點在被俗稱為「大八粒」的M1伽蘭德步槍上最為典型。
另外伽蘭德步槍的彈夾特殊之處還在於,彈夾是隨彈裝入彈倉內的;子彈打光以後,空彈夾會被彈出槍外——這也導致在打光彈夾之前,伽蘭德步槍要裝填補充子彈十分困難。
此外這一解釋顯然是從英文資料中引用而來,因此這一說法在英文環境下是成立的,在漢語環境中則存在很大的疏漏。在國內,彈倉指的是和槍械本身一體化設計、連在一起的容彈機構;而可以分離、用時才插入的,則叫做彈匣。
圖:固定彈倉步槍在軍隊里其實服役的歷史,遠比很多人想的更長。這主要歸功於美國M40系列狙擊步槍的長期服役,不過現在M40系列也推出了採用彈匣的改進型號了
圖:彈匣佔據主流的時代,彈夾依然存在,並與彈匣形成良好的共存關係
而在英文語境中,不管是固定式的彈倉、還是分離式的彈匣,只要把子彈全部都包起來藏在裡面的,都屬於「magazine」。而從相互關係來說,彈夾在最初主要是彈倉設計的輔助工具;而在現代步槍開始普遍應用分離式的彈匣以後,彈夾也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很多國家繼續保留了下來。
不過對於彈夾存在必要性的看法,這也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不少人認為,相比於直接向彈匣里一發發裝填子彈,一個彈夾就對應固定的10發、或者15發子彈,非常有利於管理子彈,簡單省事。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先把子彈裝彈夾上,再裝彈匣里這個過程太繁瑣費事,並沒有必要。
總而言之,目前影視劇、遊戲中,絕大多數出現的都是彈匣——特別是以現代槍械為道具的題材更是如此,因此在絕大多數時候,錯的都是稱其為彈夾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