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亞塞拜然 特種部隊切斷通訊 , 沖入 了位於首都巴庫的一座辦公樓。
他們突襲的對象並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俄羅斯官方媒體 —— 衛星通訊社駐亞塞拜然分部。
不得不說,戰鬥民族的記者也是武力彪悍,和沖 入的 特種部隊進行了激烈搏鬥,不過最後還是難敵暴力機器,被打得鼻青臉腫。
隨後,特種部隊壓著俄羅斯記者走在街道上的視頻和照片,傳遍了世界。這顯然是一種羞辱。
特別是對亞塞拜然這個前蘇聯國家來說,這麼明目張胆羞辱俄羅斯官方媒體,還是第一次。
如此羞辱的一幕背後,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正在崩塌。

一
事情的導火索,是 2025年6月27日,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市的執法人員,對一處亞塞拜然裔居民住宅的突襲行動。
由於蘇聯時代曾是一家人,亞塞拜然人在俄羅斯的數量有兩百萬左右,他們壟斷了許多城市的運輸行業,其中難免摻雜著幫派勢力。
本次突襲的目標,正是一個亞塞拜然幫派。
幫派領頭人是薩法羅夫兄弟:胡賽因 ·薩法羅夫和齊亞丁·薩法羅夫。二人與多起謀殺案有關。
突襲過程中,雙方爆發激烈衝突,薩法羅夫兄弟被俄聯邦安全局執法者暴打了一頓,隨後傷重不治,另有 6名亞塞拜然人不同程度受傷。
事情發生後,俄羅斯方面認為,幾名黑幫成員而已,並非大事,但亞塞拜然政府對此反應強烈。他們堅稱,俄羅斯此舉是種族歧視。
亞塞拜然外交部發表聲明,稱此次事件是 「出於種族動機的公開和蓄意的非法行動」,並表示「俄羅斯的行動最近呈現出系統性」。
隨後,亞塞拜然政府展開了一系列報復行動。
6月29日,亞塞拜然文化部宣布,取消俄羅斯在亞塞拜然境內舉辦的所有文化活動,並建議所有已經買票的觀眾,通過在線平台退票。
一天後的 6月30日,亞塞拜然特種部隊突襲了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駐亞塞拜然分部,這便有了開頭所述的一幕。
7月1日,亞塞拜然政府再次採取行動,一次性逮捕了數十名俄羅斯人,毫無例外,這些人都被「關照」了一番,頭破血流。
7月初,亞塞拜然教育部更是宣布,將在未來三年,關閉境內所有俄語學校(300多家)。
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俄羅斯大使館門外,更是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反俄抗議示威。
然而,事情的本質顯然不止種族問題那麼簡單。
亞塞拜然所處的高加索地區,歷來被視作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在內的 「南高加索三國」,均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高加索地區與中亞五個斯坦國一道,共同構成了 「俄羅斯的後院」。
放在以往,亞塞拜然肯定不敢明著對抗俄羅斯。比如上世紀 90年代的第一次「納卡衝突」,俄羅斯向亞美尼亞輸送了大批裝備,最終幫助亞美尼亞獲勝。
憤怒的亞塞拜然雖然退出了俄羅斯主導的《集安條約》,以示抗議,很快又不得不修復對俄關係,還把一個雷達站租給俄羅斯,作為俄軍基地。
但來到 2025年,形勢已然發生變化。
二
高加索和中亞各國的 「去俄化」,開始於蘇聯解體後,以語言為例:
1993 年,烏茲別克政府決定將烏茲別克語的字母,由與俄語關聯緊密的西里爾字母,改為拉丁字母;吉爾吉斯斯坦則明確吉爾吉斯語為「唯一國家語言」,俄語的地位被降格為普通官方語言;
亞美尼亞議會通過《語言法》,確立亞美尼亞語為唯一官方語言,俄語僅保留工作語言屬性。 兩年後 ,哈薩克 更將首都遷至阿斯塔納,其 「天子守國門」、看守北部俄族占多數州的意圖不言而喻 。
此外,前蘇聯各國紛紛著手修改俄語地名:塔吉克首都斯大林納巴德 , 於 1991年更名為「杜尚別」,城市中諸如 「列寧廣場」等帶有俄語印記的街道與廣場名稱, 也 隨之悉數變更。
2007 年,塔吉克總統埃莫馬利 · 拉赫莫諾夫率先將自己的 斯拉夫 式姓名 , 改為塔吉克式的 「埃莫馬利 · 拉赫蒙 」。
然而,這場 「去俄化」運動的實際成效不甚理想。
在多數前蘇聯國家,俄語依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地方或許影響不大,但若身處大城市,不會俄語的人往往會被精英階層視作缺乏教育的 「鄉巴佬」。
一位中文互聯網大 V,曾講述過他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親身經歷。
他跟隨當地一位富人在菜市場購物時,遇到一名剛從南方來的小販,對方俄語生疏,僅能使用吉爾吉斯語交流。
富人不擅 長 吉爾吉斯語,與小販幾番溝通 下來, 皆如雞同鴨講,不耐煩 的富人, 讓保姆出面協調。
保姆雖懂吉爾吉斯語,卻執意用俄語交流,見小販始終無法理解,情急之下脫口 而出一句: 「真是鄉下人,連俄語都不會說。」
教育領域,俄語授課的覆蓋面依舊廣泛。
以哈薩克為例,截至 2020年,全國6500餘所學校中,採用俄語與哈語混合教學模式的超過3600所,另有1000所幾乎純用俄語授課。
兩者合計占學校總數的 70%,足見俄語的強勢地位。
「去俄化」成效有限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經濟。
俄羅斯的經濟水平高於中亞及高加索各國,後者有大量人口前往俄羅斯謀生,亞塞拜然在俄的 200萬僑民便是明證,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普通民眾中,精英階層也不例外。
比如,前蘇聯國家的娛樂圈從業者,常將躋身俄羅斯娛樂圈視為追求,因為俄羅斯娛樂圈能提供更廣闊的平台與更優渥的薪酬。
又比如,前蘇聯各國的足球運動員,多將俄超聯賽視作夢寐以求的舞台,以踢上俄超為榮;
二是對俄羅斯實力的忌憚。
「俄烏戰爭」前,軍迷圈流傳著一種對俄羅斯的說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雖然衰落,但論軍事實力,依然是世界第二。
前蘇聯各國不少人對俄羅斯的認知,就與此類似。
2008年,喬治亞貿然挑戰俄羅斯,結果不僅遭到俄軍痛擊,還丟失了20%的實際控制領土,這一事件更強化了「俄羅斯是世界第二」的認知。
因此,前蘇聯各國的 「去俄化」政策普遍不敢過於激進,除修改地名帶有強制性外,其餘措施多為非強制性,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各國的 「去俄化」始終停留在量變階段,直至「俄烏戰爭」 的爆發,這一局面才迎來轉折。
三
俄軍進入烏克蘭的行為,給了前蘇聯各國一個絕佳的借口。打擊與俄羅斯相關的一切,由此變得 「合理合法」起來。
更關鍵的是,俄羅斯的表現,顯然與 「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頭銜相去甚遠,俄羅斯的衰落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也讓前蘇聯各國的膽子愈發大了起來。
於是自 2022年起,前蘇聯各國的「去俄化」政策,變得明顯帶有強制性。
2022年8月,哈薩克教育部長阿斯哈特·艾馬加姆別托夫宣布,從新學年伊始,全國範圍內的一年級新生將不再學習俄語。
2023年7月,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簽署了新的《語言法》,規定所有國家機構、議會、法院、軍隊、科學和文化部門等的活動中必須使用吉爾吉斯語,未達要求的公務員將被解僱。
同時,所有電視和廣播頻道至少有 60%的節目以吉爾吉斯語播出,達不到就關停。
俄羅斯政府被激怒了,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表示 「該法案不民主且歧視俄語」。
但扎帕羅夫並無退讓之意,堅稱《語言法》不存在對俄語的歧視。
其他前蘇聯國家,也有類似的措施。
「去俄化」2.0時代,前蘇聯各國不只針對俄語,而是延伸至經濟、軍事、政治等全方位領域,尤其在政治層面,各國加速與俄羅斯拉開距離。
其中,亞塞拜然堪稱典型。
俄烏衝突爆發後,高加索與中亞國家雖然表態支持烏克蘭,但是大多停留在口頭層面。
即便是喬治亞,也僅默許民間反俄人士加入烏軍,官方層面並未採取太多與俄羅斯對抗的行動,甚至因拒絕出兵而惹惱了西方。
唯獨亞塞拜然,在官方層面半公開支持烏克蘭。
僅 2023年,亞塞拜然便通過土耳其轉口的方式,向烏克蘭提供了數萬發152毫米炮彈,以及大量迫擊炮彈、制導炸彈等武器。
2023年9月,亞塞拜然更是趁俄羅斯無暇南顧的機會,撕毀與亞美尼亞的停火協議,以閃電戰一舉拿下納卡地區。
納卡地區原本部署有兩千名俄軍維和部隊,負責監督雙方停火。亞塞拜然徹底掌控納卡後,對俄軍形成包圍之勢,俄軍被迫撤離。
2025年莫斯科紅場閱兵,就連反俄親西方的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都出席了,亞塞拜然領導人阿利耶夫卻拒絕出席,且未給出明確理由。
亞塞拜然與俄羅斯的矛盾,並非僅僅因為俄羅斯支持亞美尼亞,還因為雙方在產業上存在競爭關係。
亞塞拜然的支柱產業是油氣出口,主要面向歐洲市場,與俄羅斯形成直接競爭。尤其俄烏衝突後,歐盟有意推進 「南方天然氣走廊計劃」,說白了就是要擴大對亞塞拜然油氣的進口,以替代部分俄羅斯油氣。
如此一來,俄阿關係難以維繫也就不足為奇。
亞塞拜然石油資源豐富,著名的巴庫油田,在 1901年曾占當時全球石油產量的一半,長期以來都是蘇聯產量最大的油田。
20世紀50年代後,巴庫油田逐漸枯竭,亞塞拜然的油氣行業隨之衰落。直至 90 年代,才在裏海發現了新的大型油田 ——ACG油田。
1997 年,ACG油田試產,此後產量逐年遞增。
石油帶來的巨額財富,推動亞塞拜然諸多行業走向繁榮,比如女排聯賽。
由於薪資優厚,亞塞拜然女排聯賽吸引了中、俄、美、巴西等多國女排運動員前來 「鍍金」。
與此同時,亞塞拜然還找到了一個靠山 ——土耳其。
土耳其需要以亞塞拜然為跳板進入中亞,而亞塞拜然則需要土耳其這個區域強國的支持,雙方迅速走近。
2020年納卡衝突中,土耳其援助亞塞拜然軍隊的TB-2無人機便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了資金、靠山,又有烏克蘭牽制俄羅斯,亞塞拜然自然不再忌憚俄羅斯,進而開始謀求更大的計劃:掌控贊格祖爾走廊。
坊間傳聞,亞塞拜然與俄羅斯翻臉的真正原因,是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已同意在贊格祖爾走廊問題上 「讓步」,但俄羅斯對此表示反對。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亞塞拜然的領土分為兩部分,一塊是本土,一塊是飛地納希切萬,兩者被亞美尼亞南部的領土分隔,難以聯繫,這是亞塞拜然的痛點。
兩者之間的亞美尼亞領土,就是贊格走廊。

想要打通本土和飛地的聯繫,就得控制贊格走廊。 2023年拿下納卡地區後,亞塞拜然通過「日拱一卒」的方式,不斷在邊境上蠶食。
亞美尼亞節節敗退,比如 2024年3月,亞美尼亞一次性割讓了四個村莊。
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是這麼說的: 「有必要將4個村莊歸還給亞塞拜然,以避免戰爭,如果不『歸還』這4個村莊,這個周末,亞塞拜然就要打過來 。 」
既然帕希尼揚此前已有 「賣國」之舉,那麼在贊格祖爾走廊問題上「讓步」也並非沒有可能。
一旦贊格走廊被打通,土耳其和亞塞拜然本土將會接壤,兩國的聯盟將空前加強,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話語權會被嚴重削弱。
若選擇報復,亞塞拜然實力不弱,背後還有土耳其撐腰,俄羅斯不知要付出多大代價,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實在不願為此投入過多。
若選擇不報復,中亞國家也會壯起膽子。 既然亞塞拜然 「去俄化」未受懲罰,自己又有何懼哉?
鐵了心 「去俄化」的亞塞拜然,著實讓俄羅斯感到棘手。
因此,俄羅斯除了通過外交途徑譴責了一下,暫時沒有太多實際行動。
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很大程度上是蘇聯的 「遺產」。
長期以來,大家對俄羅斯的忌憚,更多源於對蘇聯強大實力的恐懼,這是俄羅斯得以維繫勢力範圍的關鍵。但 「俄烏戰爭」清晰地表明,俄羅斯和蘇聯根本不是一回事。
基輔戰役的失利、哈爾科夫的潰敗、赫爾松右岸的撤退以及震驚世界的瓦格納兵變,一點點地消解著俄羅斯繼承自蘇聯的威懾力。
當鄰居們不再畏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由此失去了維繫的根基。沒有人願意長久活在昔日宗主的陰影下,當陰影在陽光中逐漸稀薄,離散與自主便成了必然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