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105 h/37型105mm榴彈炮的故事,它是瑞典m/40榴彈炮的芬蘭版,現收藏於海門林納炮兵博物館。
這門105 h/37榴彈炮無論是從稀有程度,還是歷史文物角度來說,都堪稱獨一無二。
在武器裝備製造領域,小國通常被迫追隨大國的腳步,這在火炮領域同樣如此。當然,也有一些小國,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就能夠自主研製並批量生產火炮,但這只是極少數的例外。如果某些大國出於種種原因,同意向外國出售火炮或生產許可證,那麼小國就會發現自己對於外國火炮的依賴程度會更高。
二戰期間,芬蘭火炮的裝備情況就體現了這一點。芬蘭被迫使用沙俄時代的預備役和繳獲(包括從德國購買)的老式火炮。與此同時,芬蘭還從其他國家(主要是瑞典)購買火炮。並且,芬蘭還獲得了瑞典火炮的生產許可證,其中之一就是105 h/37榴彈炮,它是瑞典m/40榴彈炮的芬蘭版。海門林納火炮博物館就收藏著一門105 h/37榴彈炮,它有著一段極其有趣的歷史。
剛剛出廠的h/37榴彈炮。
此前,芬蘭陸軍對105mm榴彈炮基本沒有任何了解。他們主要裝備的是122mm榴彈炮,這都是內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沙俄/蘇俄榴彈炮。蘇芬戰爭期間,芬蘭陸軍開始使用105mm榴彈炮。當時,瑞典向芬蘭提供了4門m/10-24山地榴彈炮,芬蘭編號為105 vh/10。這種榴彈炮設計老舊,性能不佳。但是,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
h/37榴彈炮使用高峰期是1944~1945年。
不要以為瑞典不在乎芬蘭的援助請求,提供這樣幾門老式榴彈炮的原因非常簡單——瑞典陸軍自己都沒有足夠的榴彈炮。當時,瑞典陸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就是這種m/10型105mm榴彈炮,該炮於1911年投入批量生產,共生產160門。博福斯公司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105mm榴彈炮,這種新型火炮將主要用於出口。上世紀30年代,這種新型火炮(博福斯1935型105mm榴彈炮)開始根據knil(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訂單生產。暹羅(1939年改名為「泰國」)就訂購了這種榴彈炮。
1951年2月,運送曼納海姆元帥靈柩的h/37榴彈炮。
瑞典陸軍當然希望裝備這種新型榴彈炮,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他們無能為力,畢竟當時他們的軍費相當有限。比如,他們只能訂購15輛新型坦克,這看起來就像是開玩笑。二戰爆發後,瑞典軍方對博福斯公司施加了巨大壓力,扣押了為knil和暹羅生產的32門榴彈炮。這些使用木製炮輪的榴彈炮被命名為m/40h型105mm榴彈炮。此後,瑞典軍方又要求博福斯公司為其生產這種榴彈炮,就這樣,m/40榴彈炮於1941年投入批量生產。
由於這門榴彈炮相當珍貴,所以安放在博物館內部進行展示。
儘管如此,瑞典陸軍的榴彈炮數量仍然非常緊張,以至於瑞典不得不從國外採購榴彈炮,比如,從納粹德國購買的lefh 18型105mm榴彈炮就成為瑞典陸軍m/33榴彈炮。此外,由於m/40榴彈炮最初是為騾馬拖曳設計的,採用木製帶金屬輪圈的炮輪,這使得火炮的牽引速度不超過20千米/小時。後來才出現了帶有橡膠輪胎的全金屬炮輪,提高了火炮的牽引速度。在生產過程中,博福斯公司還仿製過德國榴彈炮的炮輪,也就是說一部分m/40榴彈炮使用了德式炮輪。
精心的保養和維護,讓這門h/37榴彈炮保留著原始狀態。
對芬蘭而言,由於瑞典擴軍的原因,導致他們無法從外國採購105mm榴彈炮。1941年秋,芬蘭從納粹德國購買了27門捷克斯洛伐克斯柯達h2榴彈炮,編號為105 h/41。1944年初,芬蘭再次從納粹德國購買榴彈炮,型號為lefh 18。資料顯示,這些榴彈炮是新型的,但是與m/33一樣,都屬於早期配置。然而,當第一批105 h/33榴彈炮運抵芬蘭時,芬蘭自己解決了部分問題。
在博物館裡,與這門榴彈炮一同展示的還有一件不同尋常的展品。
1936年1月,芬蘭與博福斯公司簽署了購買該公司火炮生產許可證的協議,談判的重點就是105mm榴彈炮。在當時,博福斯公司理論上沒有任何產品,而芬蘭企業也沒有準備好生產這樣的大型火炮。valtion tykkitehdas(vtt,戰後併入valmet)工廠仍在建設當中,該廠計劃生產37mm反坦克炮。坦佩拉工廠(tampella)的情況也類似。
在當時,這是一款相當先進的105mm榴彈炮。
儘管如此,m/40榴彈炮許可生產的準備工作還是在1939年開始。m/40榴彈炮在當時算是一款相當先進的武器,從設計角度來看,它屬於中等水平。為了簡化後勤補給,m/40使用與納粹德國lefh 18相同的彈藥。較短的身管(22倍徑,而lefh 18為28倍徑)讓其有效射程略低於lefh 18,但差距並不大。
瑞典榴彈炮通常採用這種多孔式炮口制退器。
與同時代的其他博福斯火炮一樣,m/40榴彈炮也配備了鉚接開腿式大架的炮架。該炮戰鬥全重1970千克,在當時屬於很輕的型號,使得它能夠作為典型的野戰炮兵武器使用。總而言之,它是一款典型的野戰炮兵主力武器,原則上可以用來打擊裝甲目標。不過,芬蘭採購的m/40榴彈炮與原型有一些細節差異,編號為h/37,編號顯示了該炮生產許可證的談判結束時間。
帶有紀念銘牌和歷史照片的炮盾。
對於獲得博福斯生產許可的芬蘭工廠而言,他們的工作重點優先放在反坦克炮和高射炮上,所以,105mm榴彈炮在當時的優先順序並不高。1939年2月,vtt和坦佩拉獲得了128門h/37型105mm榴彈炮的訂單,但一系列的事件影響了生產計劃。首先,該炮使用的關鍵部件需要使用德國魯爾區生產的優質鋼材,此時供應出現了問題。隨後,新的生產合同和優先順序調整接踵而至……最終,第一批h/37榴彈炮於1942年交付芬蘭陸軍。
和德國人一樣,瑞典火炮也喜歡使用水平楔式炮閂。
這種情況並不令人意外。重型火炮的生產絕非易事,它需要整個工業界,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納粹德國魯爾鋼鐵公司也參與到m/40榴彈炮的國產化進程。1942~1945年,vtt和坦佩拉公司交付了140門h/37榴彈炮。這似乎並不夠,如果我們橫向對比一下,就知道情況並不簡單。即便瑞典軍火巨頭博福斯公司擁有更大的產能,他們也只交付了210門m/40榴彈炮。
瞄準具設計同樣源於德國。
有趣的是,芬蘭h/37榴彈炮在細節方面與出口型,即瑞典陸軍從博福斯公司獲得的m/40h榴彈炮相同。這意味著h/37採用的是木製炮輪,這嚴重限制了牽引速度。二戰期間拍攝的照片,就可以看到這種使用木製炮輪的h/37榴彈炮。二戰期間和二戰後,芬蘭陸軍對h/37進行了現代化改裝,開始使用來自蘇聯火炮的金屬炮輪。
這門榴彈炮的炮輪來自繳獲的蘇聯火炮。
1943年,芬蘭陸軍開始接收h/37榴彈炮,當年共接收64門,1944年又接收了70門,1945年接收了最後的6門。如此緩慢的交付速度導致芬蘭陸軍在實戰中很少使用這種榴彈炮:h/37的彈藥消耗量只比進口的德國lefh 18彈藥消耗量多25%。正因為國產h/37榴彈炮的交付速度過於緩慢,導致芬蘭不得不大量購買德國lefh 18榴彈炮。另外,h/37在1944年的戰鬥中僅損失了5門,也可以說明它在戰爭中並沒有得到積極使用。
炮盾分為上下兩部分。
與m/40一樣,芬蘭版h/37也裝備了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進行的改進比前者更顯著。上世紀60年代,h/37換裝了更長的身管(26倍徑),並配備了新型炮口制退器,改裝後的榴彈炮被命名為105 h61-37。換下來的老式炮管被用來改裝122 h/10-30榴彈炮(繳獲的蘇聯1910/30型122mm榴彈炮),這些榴彈炮由此更名為105 h37-10。共有105門h/37榴彈炮進行了改裝,並服役到上世紀90年代。
鉚接分腿式大架。
如今,保持原始配置的h/37榴彈炮已經成為稀世珍品。海門林納炮兵博物館收藏了兩門h/37,一門在露天展區,另一門則收藏在室內。有趣的是,這兩門榴彈炮略有不同,主要區別在炮輪上。露天展出的h/37使用的是從m-30型122mm榴彈炮上拆下的炮輪,室內展出的h/37安裝的很可能來自1909/30型152mm榴彈炮(只不過蘇聯榴彈炮安裝的是並列雙輪,而h/37上則是單輪)。
大架上的駐鋤進行了改進。
這兩門榴彈炮不僅在配置和歷史上存在差異,裝備情況也有區別。室內收藏的這門h/37榴彈炮更加完整,並有著獨特的歷史。該炮於1944年由坦佩拉製造,曾用於參加葬禮。1951年2月4日,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的靈柩正是由這門榴彈炮運送的。正因為如此,這門榴彈炮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博物館在展覽說明中特彆強調了這一點,並同時擺放了一口棺材。
棺材是複製品。
可以說,對於芬蘭國防工業來說,105 h/37榴彈炮是值得驕傲的產品之一,並非所有國家都能夠生產這種級別的火炮。儘管芬蘭國防工業無法完全滿足陸軍所需的榴彈炮,然而,遠非出類拔萃的芬蘭工業仍然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嘗試。h/37榴彈炮較長的服役時間,也足以說明這種火炮是相當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