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開場那天,西北的戈壁灘上風颳得人睜不開眼,地面溫度燙得鞋底發軟,天上是刺眼的太陽,地上是一枚沉默的導彈。
那是咱們國家第一枚自主搞出來的中近程導彈,大傢伙兒都盯著它,眼裡全是期待。
可誰也沒想到,眼看就要發射了,問題出來了——射程不夠,打不到靶子。
現場一堆專家圍著數據發愁,說白了,大家的意見也都差不多:火力不夠就加推進劑唄。
聽起來也沒錯,不就跟電動車沒電了多裝幾節電池一樣么?可問題是,導彈的「肚子」就那麼點大,早裝滿了,根本塞不進去。
大家正頭疼著,一個看起來不太起眼的年輕軍官站起來了,說話聲音不大,卻一句話把現場氣氛給拽住了:「不如把一部分燃料放出去,導彈輕了,就飛得遠了。」
這話一出口,屋裡一片沉默。
泄燃料?這不是逆著常識來嗎?不少人臉色當場就變了,有的直接擺手,有的乾脆搖頭冷笑。
有人冷冷地來了一句:「本來就飛不遠,還敢往外倒油?」
可那年輕人不慌不忙,接著講了。
他說推進劑溫度一高密度就變小,發動機推力就要變。
他自己算過一遍,泄掉600公斤左右的燃料,反倒能飛得更遠。
他說得不急不躁,連公式都順著說出來了,沒人能當場駁回他。
這時候,錢學森在場。
他聽完後,眼神一亮,立刻問了一句:「你叫什麼名字?」那人站直了回答:「王永志。」
錢老當即讓人去請總設計師過來,拍板定下:「就按他的說法試一次。」
結果出來了,三發導彈,次次命中,現場一片沸騰。
王永志這名字,從那天起在圈子裡傳開了。
可這事兒只是個開始。
幾年後,1970年代初,咱們國家要搞洲際導彈試射。
導彈組裝完了,按理說得全彈試車,可唯一的試驗台被別的型號占著。
眼看項目卡殼,王永志又站出來,說:不試全彈,就試關鍵部段——二級推進系統。
這話一出,又是一大波反對聲。
試都沒試全,就敢發射?風險誰擔?但王永志堅持得很死,說得也有理,說這一級是關鍵,出了問題全彈也白搭。
錢學森又一次站出來撐他:試吧。
試車通過了,時間整整提前了快一年。
可等導彈準備用車運發射場的時候,上頭又有人跳出來阻止,說這導彈試得太多了,再運過去出點問題就全砸鍋了。
誰也不敢擔這個責。
最後是周恩來定了調子,准運。
可就在發射前幾天,錢老忽然從北京寫了一封信來,說火箭質量不夠穩,實在不行就別打。
王永志拿到信後沉默了。
他沒馬上決定,而是拉著技術組連續開了幾天的會,把每一步都復盤了一遍。
最後他說:「可以打。」
導彈已經立起來了,正準備加註燃料,這時候氣象部門又來報,說冷空氣馬上壓境,未來三天雲層低壓,不適合發射。
指揮部一聽這話,立馬喊停。
可王永志冷靜分析後說:「等不了,照發。」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指揮室里鴉雀無聲。
幾分鐘後,技術員喊出命中數據,整屋子的人都站了起來。
那次成功之後,王永志徹底被推到了最前線。1978年,他被任命為洲際導彈總設計師,成了國家戰略工程的領軍人物。
後來國家決定搞載人航天工程,錢老又一次點名王永志:「他年輕時候就敢走別人不敢走的路。」
之後的幾十年,王永志帶著團隊一仗接一仗地打,從導彈到火箭,從火箭到飛船。
他不是那種喜歡拋頭露面的人,但只要是技術問題,他永遠沖在第一線。
測試、複核、方案調整,樣樣都親自盯著。
有一次,一個型號快要發射了,現場技術員說系統指標有點偏差,但在容差範圍內。
王永志沒說話,自己爬上去了,爬到總控系統的上艙,拿著工具一點點對。
他說:「什麼叫容差範圍?人上天的事,不能賭。」
2024年6月,王永志院士離世,92歲。
消息傳出來,科技界、軍工系統都沉默了很久。
有人說他是火箭總設計師,有人說他是戰略導彈之父。
可他的同事只說了一句:「他從不賭,他只信數據。」
參考資料:
《錢學森傳》 中國航天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官網王永志院士事迹材料
《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解放軍出版社
《共和國脊樑:王永志傳》 科學出版社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