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學員某大隊,自1995年與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簽訂「認養孤老協議書」後,30年來堅持每周為老人獻愛心、送服務不斷線,不斷賡續優良傳統、弘揚雷鋒精神,「九十九個兒女三個媽」的故事廣為流傳」……5月27日在上海雙擁大廈舉辦的「雙擁綻放 霹靂雷霆」新時代雙擁故事會上,這樣動人的雙擁故事,一個接著一個講述著,掌聲也不斷響起。
上海新時代雙擁故事會決賽舉行。上海雙擁活動中心供圖
為紀念上海解放76周年,展示上海十六個區首次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縣)「滿堂紅」的創建成果,上海雙擁工作展覽館以開館一周年為契機,組織開展了這次雙擁文化主題活動,軍地領導、雙擁條線工作人員、專業評委、特邀嘉賓等近百人參加。
本次大賽分為初賽和複賽兩個環節,初賽收到全市各區及各駐滬部隊近40個參賽作品,經評審選出12個優秀作品入圍決賽。從城市老樓到邊海防一線,從軍人與軍嫂的相知相戀到「兵媽媽」的溫柔守護,從少年立志從軍報國的壯志豪情到救援官兵與災區人民血脈相連的永恆契約,參賽選手一一演繹。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洋溢著濃濃的軍民魚水情。
從2001年到2025年,從平均海拔4米的上海,到平均海拔3260米的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再到平均海拔5000米的那曲市尼瑪縣,一批批來自海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的援藏醫療隊員,二十五年如一日,遠離家鄉故土、告別親人朋友,滿懷著對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誼,因地制宜地將海軍醫療衛生髮展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援藏工作中,為藏區人民醫療衛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雪域高原譜寫了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篇章。
靜安區粵秀路318弄19號,在一棟建於上世紀的老居民樓里,「蔡媽媽」帶領「兵媽媽」團隊,堅持十年如一日,每逢佳節送上自製美食,冬夏時節準備時令關懷,用拼成「家」字的菜肴,溫暖官兵心靈。從炒菜飄香到守望相助,從生活關懷到精神感藉,這棟老樓以市井煙火詮釋了擁軍精神——不在宏大敘事里,而在鄰里相守的日常溫情中。
汶川地震38小時後,空降兵李亞軍隨15勇士,從五千米高空盲降茂縣。在塌方懸崖與堰塞湖威脅中,他毅然放棄勘察任務,用血肉之軀為受困群眾開闢生命通道。面對災民與親人失聯的焦灼,他解衣為紙,讓五十餘個求救信息化作墨跡斑駁的「雲端家書」,將迷彩服鍛造成托起生命重量的傘翼。轉業至虹口環衛後,這位「汶川十五勇士」之一的退役軍人深藏功名,將傘兵精神化作清掃車轍里的堅守。褪色的迷彩服與環衛制服在時光中交疊,見證著軍人誓言的兩種註腳:危難時是劈開死神的傘刀,平凡處是照亮街巷的星火。這封寫在軍人脊樑上的「家書」,終成軍民血脈相融的永恆契約。
2024年建軍節前夕,一名外賣騎手將幾箱水果和牛奶,放在武警上海總隊某部營門口,敬了一個禮便離去了,這份特殊的禮物里,還夾著一張明信片,寫道:「八一建軍節快樂,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通過查看監控,官兵們發現,這名外賣員正是2024年初發生車禍後,被該部官兵救助的那位傷員。武警官兵和外賣員互不相識,卻用各自的行動,詮釋著「軍愛民、民擁軍」的真諦。
現場講述的每個故事背後,都洋溢著濃濃的軍民魚水情。
經過激烈角逐,由虹口區雙擁辦選送的《<雲端家書>--軍與民的生死相托》獲得一等獎,由奉賢區雙擁辦選送的《扎西德勒!一場5000米海拔差的雙向奔赴》,和武警上海市總隊選送的《一張無名的明信片》獲得二等獎,由國防大學政治學院選送的《魚水長歌三十載 兵心織就三春暉——「九十九個兒女三個媽」活動30年溫暖傳承》、閔行區雙擁辦選送的《心繫國防 共築長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32068部隊選送的《為了媽媽的微笑》獲得三等獎,六個參賽作品獲得優勝獎,軍地領導分別為獲獎選手頒獎。
故事會上,雙擁展館講解員還帶來了經典雙擁故事宣講,以三句半作品形式展現;《藍天永遠銘記那架「爭氣機」》,講述的是「殲-10之父」宋文驄的故事。
此次開展雙擁文化主題活動、舉辦雙擁故事會,是為展示雙擁文化作品,同時雙擁工作展覽館也為上海雙擁工作實踐提供了展示平台。後續還將開展更多雙擁文化活動,挖掘上海雙擁文化作品,充分展示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