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一直在重點關注俄烏雙方在戰場的打法,並成功吸取了許多經驗,於是,再次一頭扎進「謀獨」死局之中。
(m1a2t坦克抵達台灣,台當局重新調整部署)
1、台軍重大調整整,準備和解放軍打巷戰?
據報道稱,美製m1a2t坦克抵達台灣,該坦克以其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裝甲著稱,被認為是美國陸軍的「移動城堡」。
台軍計劃將其編入584裝甲旅,目的顯然是為了加強其作為台北外圍防禦屏障的能力。事實上,這個旅先前的裝備已經包括cm11「勇虎」坦克,但與m1a2t的性能相比,後者在火控系統、機動性以及整體作戰效能上更勝一籌。
然而,更為重大的是台軍的戰略調整——將海軍陸戰隊66旅從重型機械化部隊轉型為輕型快速反應部隊,以更貼近城市和山區環境。無需大規模重型武器的靈活戰鬥隊伍,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在台北市區內及周邊地區執行任務。這樣一來,66旅便可以在各類緊急狀況下迅速調動,應對突發導彈襲擊或「斬首行動」。
(調整之後,台軍在台北-新竹方向的部署升級)
這一部署調整與台軍對未來台海防禦態勢的重新評估密不可分。傳統上,重型裝甲力量總被認為是地面作戰的王者,而輕型步兵部隊的角色則更符合現代戰爭靈活多變、地面與空中立體作戰的趨勢。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戰爭中的「速度」已然成為制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2、俄烏實戰經驗,確實有參考價值
台灣在軍事部署上的這一調整,不僅是針對地面力量的重組,更是在烏克蘭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後的戰略重塑。美軍根據「俄烏戰爭」的作戰模式,針對性地提供了一些建議,而台軍正是把這些建議化為現實行動的一部分。
台軍計劃整合無人機和攜帶型導彈,這正是為了提高其快速反應能力和靈活打擊能力。如今的戰爭,情報和精確打擊已成為制勝的關鍵。無人機能夠提供實時偵察,並輔助導彈精確制導,這使得台軍不僅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敵情,還能在必要時迅速反擊,從而掌握戰場優勢。
(美軍建議台軍增加快速反應部隊,以防「斬首行動」)
然而,台軍的調整不僅止於此。他們還參考了美軍的戰術變革,即裁撤傳統戰車編製,轉而強化濱海作戰能力。美軍近年來愈加倚重輕裝高機動的作戰單位,以靈活應對亞太地區複雜的海洋環境。
台軍借鑒此思路,也在積極部署具備反艦能力的濱海作戰團,意味著他們深知台海防衛的核心在於有效監控和遏制來自海上的威脅。
3、話不多說,解放軍上拳頭
在這個背景下,解放軍近期在台海周邊展開巡航行動,對於台當局的一些挑釁行為,早已把醜話說在了前頭,所以既然台當局不聽勸,那就只好嘗嘗硬拳頭了。
(解放軍近期在台海周邊的頻繁活動,對台當局構成壓力)
事實上,解放軍的「常態化演習」已經成為台海局勢的新的現實。就拿最近的行動來說,台防務部門偵測到,解放軍戰機與艦艇頻繁出現在台島周邊海域,這種高頻次的飛行和航行,無疑在向台當局施壓。
試想,來自大陸的戰機不止一次越過台海「中線」,直抵台島北、中、東及西南空域,這些區域涵蓋了台軍的幾個核心防守方向。而每一次這樣的行動,都是對台防務體系的一次壓力測試。
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台當局在這樣的壓力面前,卻選擇對美國表現得「畢恭畢敬」,這種依賴心態的驅使下,他們甚至願意優先採購美國的天然氣,以此來改善與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但卻無視美國加在其頭上的巨額關稅。這種自取其辱的姿態,無疑是在對外宣揚一種錯誤的「安全感」。
民眾逐漸醒悟,意識到「台獨」的政策不會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可能將台灣推向危險的深淵。儘管台當局不斷試圖塑造一個與美方「親密無間」的關係假象,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台當局是否真的考慮了台灣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