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凌晨,美國對葉門發動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空襲。根據路透社和新華社報道,美軍出動了F-35戰鬥機群,向首都薩那投下多枚精準炸彈,目標是打擊胡塞武裝的雷達、導彈和無人機設施。這場持續三天的行動覆蓋葉門8個省份,胡塞武裝稱至少53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兒童,而美國承認的數字是31人。空襲首日就有炸彈誤炸了薩那大學的教學樓,導致多人被埋。五角大樓堅稱他們瞄準的是"軍事目標",但當地居民拍下的濃煙和廢墟畫面在社交網路上瘋傳。
這場軍事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矛盾。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說,空襲是為了"打通紅海航道",可就在轟炸後的兩天里,胡塞武裝依舊從他們控制的荷台達港發射導彈,成功攔截了三艘以色列貨船。更讓人看不懂的是,美軍在3月17日凌晨的空襲中,兩次炸中了被胡塞扣押的"銀河領袖號"貨船——這艘掛著巴哈馬國旗的船其實是以色列公司的,船長室被炸得面目全非。胡塞武裝說這是"故意殺人質",美國到現在也沒解釋清楚到底是情報出錯還是另有目的。
挨了炸的胡塞武裝很快開始反擊。他們16日朝紅海上的美國"杜魯門號"航母發射了18枚導彈和無人機,雖然美國說全都攔截成功了,但航母編隊卻悄悄後撤了200海里。胡塞領導人馬利克在電視講話里放出狠話:要是美國不收手,所有美國船都別想經過紅海和阿拉伯海。這種用海上封鎖來對抗超級大國的做法,讓不少軍事專家都感到意外。
國際社會的反應就像一盤散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嘴上喊著"別打了",可安理會連個像樣的停火協議都拿不出來。伊朗明著給胡塞送導彈技術,俄羅斯提出的和談被美國晾在一邊。最諷刺的是,紅海航運保險費隨著爆炸聲直線上漲,現在貨船經過這片海域,保費比戰爭前貴了五倍不止。
這場衝突背後藏著兩股力量的較量。胡塞武裝靠著襲擊以色列貨船,硬是把加沙問題變成了國際焦點;美國則想用炸彈掩蓋其中東政策的失敗——數據顯示,美軍2024年在紅海攔截胡塞襲擊的成功率,已經從87%跌到了64%。更麻煩的是,胡塞這種"用土辦法對抗高科技"的戰術,正在給其他武裝組織"打樣"。他們用便宜無人機消耗美國昂貴的導彈,用平民傷亡的視頻博取同情,這套組合拳讓美國陷入越打越虧的怪圈。
眼下雙方都騎虎難下。美國每次空襲要花2000多萬美元,胡塞的導彈庫存還能撐半年,可老百姓的水電設施已經被炸得七零八落。有分析認為,最後要麼美國不得不坐下來和胡塞談判,承認他們在紅海的話事權;要麼伊朗直接下場,把這片海域變成新戰場。但無論哪種結果,遭殃的都是那些在爆炸聲中無處可逃的平民。就像荷台達港口工人說的:"大國打架,埋單的永遠是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