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總理的一句話,讓印度人徹底破防了。
5月7日凌晨,印巴爆發了20多年來最激烈的空中衝突。
據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通報,巴軍擊落印度6架戰機,包括3架法國「陣風」、1架米格29UPG和1架蘇30MKI,甚至用導彈摧毀了印方境內一處軍事指揮部。
印度媒體最初只承認損失了3架戰機,直到殘骸畫面在社交媒體瘋傳才不得不改口。
就在印度民眾還在為「丟臉」而憤怒時,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又補了一刀:「要不是我們剋制,至少能擊落10架」。
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扎心指數拉滿。
被擊落的「陣風」是印度花78億歐元採購的「王牌戰機」,號稱南亞最強空中力量,結果首戰就被巴軍用中國援助的防空體系打成了「煙花秀」。
這還不算完。
就在印度空軍灰頭土臉的同一天,中國商務部突然發布公告:自5月7日起,對原產於印度的農藥原料氯氰菊酯徵收最高166.2%的反傾銷稅。
這下印度才真的慌了。
氯氰菊酯是什麼?
簡單說,這是全球農業領域最重要的殺蟲劑之一,能高效防治棉花、果樹、蔬菜等作物的害蟲。
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生產國,每年出口量是第二名的8倍多,而中國正是其最大買家。
但印度企業長期以低價傾銷衝擊中國市場,導致中國同類產品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49%暴跌至2023年的29%,價格更是被壓低了42%。
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玩法終於觸發了中國反制。
根據商務部裁定,印度企業將被徵收48.4%-166.2%的關稅,其中印度聯合磷化物公司稅率最高達166.2%。
這意味著印度農藥商要麼放棄中國市場,要麼虧本硬撐。
更讓印度尷尬的是,中國選擇在印巴衝突最激烈的節點出手。
一邊是戰機殘骸還在冒煙,一邊是農藥訂單被攔腰斬斷,新德里此刻堪稱「雙線潰敗」。
從軍事到貿易,印度的失利背後藏著相似邏輯。
以空軍為例,印度雖然擁有36架法國「陣風」戰機,但分散在靠近中印、印巴邊境的兩個基地,後勤維護體系卻一團糟。
法國原廠設計的掛架標識是上下兩行英文,但印度墜毀戰機的殘骸顯示,他們自行改成了豎向排列,這種「魔改」直接影響了導彈發射系統的兼容性。
更致命的是,印度空軍同時裝備了法國、俄羅斯、歐洲等多國戰機,實戰中只能各自為戰。
反觀巴基斯坦,雖然裝備規模小,但成體系引進中國殲10CE、梟龍戰機和ZDK03預警機,形成「雷達鎖定指揮調度導彈打擊」的完整鏈條,這才打出6:0的懸殊戰損比。
貿易領域同樣暴露了印度的結構性缺陷。
氯氰菊酯產業本是印度的驕傲,從原料合成到生產工藝完全自主,全球市場佔有率超70%。
但過度依賴低價傾銷、忽視技術升級的策略,最終被中國抓住破綻。
中國調查顯示,印度企業為搶佔市場,不惜以低於成本價40%的價格拋售,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玩法,本質上是用國家補貼打價格戰。
當中國依法啟動反傾銷程序時,印度既拿不出合規的生產成本數據,也無法證明不存在政府補貼,只能吞下高額關稅的苦果。
耐人尋味的是,面對印度的雙重危機,美西方國家的態度異常微妙。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印巴保持克制」,俄羅斯表示「深感擔憂」,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甚至打電話給巴基斯坦總理,強調「不希望局勢升級」。
但對於中國加征關稅,西方國家同樣集體保持沉默。
畢竟氯氰菊酯產業鏈上站著拜耳、先正達等跨國巨頭,誰都不願得罪全球最大農藥市場。
印度國內則陷入撕裂。
莫迪政府一邊宣稱「軍事行動不會升級」,一邊啟動50年來最大規模民防演習。
社交媒體上,BoycottChina(抵制中國貨)的標籤再度刷屏,但印度網民很快發現,本土農藥企業股票已暴跌15%,農民更是擔心殺蟲劑漲價導致農業成本激增。
這場危機給南亞投下深長陰影。
對巴基斯坦而言,擊落「陣風」固然提振士氣,但印度暫停《印度河水條約》、限制上游輸水量等報復措施,已讓巴農業面臨缺水危機。
對中國來說,反傾銷雖是依法維權,卻也需警惕印度在邊境、海域等議題上製造新摩擦。
至於印度,如何在軍事現代化與產業升級之間找到平衡,將是莫迪政府最棘手的課題。
畢竟,靠「魔改」法國掛架和傾銷農藥,永遠造不出真正的強國底氣。
—END—
編輯:小可
作者:老A|